曹興權
為保持人體組織器官活性,避免細胞凋亡,人體冷凍相關的灌流及降溫手術必須在展女士被宣告“臨床死亡”(呼吸和心跳停止)后立即進行,此時她的許多器官仍在進行代謝活動。那么從法律上看,被冷凍的展女士究竟屬于病體還是遺體?
病體與遺體的分界線是死亡時間點,死亡時間點之前的為病體,之后的為遺體。以目前的技術來看,被冷凍的人體都屬于死亡后的遺體。美、法、俄等國現有的“冷凍人”都是宣告臨床死亡后才冷凍保存起來的。
這起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案例,事實上可以看作一個關于遺體捐獻用于醫學研究的案例。
關于遺體捐贈,我國法律目前并沒有統一的規定,部分省份結合自身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法規條例。多地遺體捐獻條例規定,捐獻的遺體應當用于醫學教育、科研和臨床研究,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器官移植、解剖實驗等領域。展女士被宣告臨床死亡之后,其丈夫作為親屬簽署了遺體捐贈登記表,參與人體低溫保存試驗項目。
對于普通人來說,如果本人生前并沒有表示過愿意捐贈遺體,家人是否能在其死后將遺體捐贈,又是否能代表其參與人體低溫保存這樣的項目呢?
2001年頒布的上海市《遺體捐獻條例》是我國第一部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規,其中第12條明確: 對生前未明確表示不同意捐獻遺體的死者,其近親屬可全部或部分捐獻遺體用于醫學科學事業。如果近親屬之間意見不統一,則登記機構不得辦理捐獻手續。
還要注意的是,尸體加入人體冷凍或部分器官冷凍試驗,必須進行醫學倫理審查。根據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18條之規定,須經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同意,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與倫理委員會方可出具同意摘取人體器官的書面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