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慧
根據國際慣例,被冷凍者及其家屬與保存機構之間需要簽訂一份附條件的保管合同。
保存機構的權利主要有三:按照醫療技術冷凍完好保存人體;收取一定的保存費用;對冷凍人體進行相關醫療研究。
保存機構義務主要有二:持續關注與研究人體冷凍技術;結合人體冷凍時簽訂的合同中設置的條件,在條件具備時聯系相應的機構或人員對“冷凍人”進行解凍蘇醒,并針對解凍后的人體病況進行相應的治療,讓“冷凍人”恢復健康。只是,人死亡冷凍后是否真的能夠復活,保存機構無法進行任何承諾。
人體寄存方的權利主要有二:享有完好保存身體的權利;享有按照設置的條件在條件具備時蘇醒,并得到治療的權利。
人體寄存方的義務主要有三:自愿將人體交予保存機構按照現有醫療條件進行保管;繳納相應的費用;自愿承擔相應的風險。
對保管方來說,如果冷凍保存的人體遭到損壞,不論是人為損壞還是過失損壞,都屬于違反保管合同中的主要義務,應該承擔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不過,誰作為權利人來主張賠償,損失的計算方式,賠償主體即保存機構彼時的綜合情形,又將是新的法律問題。
如果未來要針對冷凍保存人體出臺對應的法律規范,我認為可以將冷凍人體與冷凍胚胎進行相應的規范參考。
不管是冷凍保存胚胎,還是冷凍保存人體,都要簽訂附條件的保管合同,在條件成熟時進行解凍以及后續處置。冷凍胚胎使生殖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目前的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在冷凍胚胎保管合同中對各種可能的風險或條件、情形,都可以在冷凍前進行預設,即使沒有預設也可以根據現有法理與人倫進行判定。
冷凍人體至今沒有一例成功復活的案例,但如果這項技術真的可以日趨成熟,那么參考冷凍胚胎合同的各種要件來設定冷凍人體的合同標準,是有意義和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