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
“密西西比泡沫”是另一場影響深遠的金融崩潰,發生在18世紀的法國。
171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死后,生性好賭的金融家約翰·勞被找來處理國庫爛攤子。他設立通用銀行,大量發行紙幣和國債。當時法國的貨幣體制已經從貴金屬貨幣時代過渡到了紙幣時代,整個國家開始流通通用銀行發行的以“里弗爾”為單位的紙幣。大量紙幣的發行一度起到了刺激經濟復蘇的作用,此后,約翰·勞又開始致力發展自己創立的“密西西比公司”。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存在著一個非常特殊的交易模式,即國債債券可以直接購買公司的等值股票。當時由于國債發行量巨大,面值500里弗爾的國債債券在市場上只能兌換到大約150里弗爾紙幣。而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卻不斷升值,使得用國債換股票這項投資越來越熱。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最終上漲到一個可怕的高度,每股價格一度達到2萬里弗爾。股票價格的上漲不可能是無限的,當差不多所有人都擁有了約翰·勞的股票,再也沒有新的“傻瓜”加入的時候,股票價格就開始暴跌。
1720年5月,支撐不下去的約翰·勞同意股票和紙幣一同貶值,新法令規定紙幣將貶值一半,股價則從9000里弗爾降到5000里弗爾。這一計劃導致民眾進一步恐慌,爭先恐后地拋售股票。毫無懸念,泡沫破滅,境況同近一個世紀前的荷蘭沒有太大分別,同樣是哀鴻遍野,交易所掛牌歇業,銀行被強行關閉。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市值從1719年5月開始暴漲,到1720年5月開始暴跌,持續狂跌13個月,最終股價只有13個月前的5%。
對于今天的投資者,不管是正在“風口”的“概念股”,還是依然在瘋狂中的比特幣,參與任何投資前,都應該復習一下歷史上的投資崩盤故事。單就比特幣而言,它只有商品屬性,而商品在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流通性和輻射面遠低于貨幣,也低于金融工具。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這意味著市場波動隨時會影響比特幣價格。波動不可控,價格亦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