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煥新
作品寫于1941年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殘酷歲月里。這是抗戰的文學,取名《蘆葦》,其實是以冀中白洋淀水網地區樸實無華的植物作象征,實寫那些投身抗戰、支援抗日的聰明又美麗多情的婦女,形象地展示出八路軍戰士與抗日婦女之間同仇敵愾、互相愛護的軍民魚水情誼,并以“簡單”的“換衣”細節,表現出那位姑娘不怕害羞、勇敢救人的樸實又善良的心靈,在危難中見出人的高尚品性。這是孫犁極短篇的精品,多次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是經典之作。
作為主體的藝術作品,如何解讀它的藝術特色?角度應該是多方位的,比如,我們可以從題目“蘆葦”的藝術象征入手。作者將河網地區普遍生長的蘆葦作為根據地支援八路軍抗戰的廣大群眾的象征物,可謂別具匠心。他實寫環境中長得很高的蘆葦,這些高高的蘆葦可以掩藏被日寇掃蕩的軍民。“我”作為八路軍戰士,為躲避日軍的轟炸和追趕躲了進去,在蘆葦叢中遇到了同樣躲在里面的姑嫂倆,“姑娘的臉還是那樣慘白,可是很平靜,就像我身邊這片蘆草一樣,四面八方是槍聲,葦葉子還是能安定自己”,以蘆葦葉的平靜與安定來比喻姑娘在危險環境中的心態。這白洋淀地區偉岸挺拔、密密麻麻、扎根水鄉的蘆葦,正是革命根據地以姑娘為代表的廣大群眾的象征,它既是掩護八路軍抗日的屏障,又是根據地男女老少不屈不撓、寧折不彎、有骨氣品性的人格象征,所以別有寓意,釀成了本篇的藝術高度。
抓住生活中的細節作為“重要一環”“最特殊的部分”,創造單純又完整的婦女形象,這是孫犁小說的美學追求。作品把八路軍戰士與姑娘換穿衣服這一細節作為貫串全篇的事件。“我”因為戰斗轉移,穿著還沒來得及換下的白布西式襯衣。這是一件很亮色的衣服,無論行走、躲藏都容易被人發現。敵人走了,“我”與不期而遇的姑娘要分別了。姑娘看著“我”的白色襯衣,認為不好,想把自己那件深藍色的褂子換給“我”,為的是它能融進夜晚的暗色中。這個細節有兩個突破。首先,沒出嫁的姑娘把自己的衣服換給一個不相識的戰士,不僅有羞澀感,而且要突破未嫁女風俗習慣的禁區。其次,姑娘用深色的褂子換穿男式襯衫,顯得不倫不類,但她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戰士,這是多么純樸而又善良的心靈啊!這一特征性的細節,使得這位單純又美麗的姑娘形象“鮮明起來,凸顯出來,發亮閃光,照人眼目”(見孫犁《文藝學習》),成為孫犁小說中婦女形象的一個杰出典型。抓住象征物,抓住最特殊的細節,彰顯人物的善良心靈和高貴品性,是孫犁小說留給后人經典性的藝術經驗。
(選自2016年9月28日《周末·現代寫作專刊》,本刊有改動)
[附文]
蘆 葦
孫 犁
日本兵從只有十五里遠的倉庫往返運輸著炸彈,低飛轟炸,不久,就炸到這樹林里來,把梨樹炸翻。我跑出來,可是不見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麥地里往西爬,又立起來飛跑過一塊沒有遮掩的閑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見一塊墳地,里面的蘆葦很高,我就跑了進去。
“呀!”
有人驚叫一聲。我才看見里面原來還藏著兩個婦女,一個三十多歲的婦人,一個十八九歲的姑娘,她們不是因為我跳進來吃驚,倒是為我還沒來得及換下白布西式襯衣而嚇了一跳。我離開她們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婦女才鎮靜下來說:“同志,你說這里藏得住嗎?”
我說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槍壓在膝蓋上,那婦人又說:“你和他們打嗎?你一個人,他們不知道有多少。”
我說,不能叫他們平白捉去。我兩手交叉起來墊著頭,靠在一個墳頭上休息。婦人歪過頭去望著那個姑娘。姑娘的臉還是那樣慘白,可是很平靜,就像我身邊這片蘆草一樣,四面八方是槍聲,葦葉子還是能安定自己。我問:“你們是一家嗎?”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婦人說著,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們再去找一個別的地方吧,我看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氣惱,“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婦人也沒動,我想她是有些怕我連累了她們,就說:“你們嫌我在這里嗎?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趕緊抬起頭來望著我說,“你在這里,給我們壯壯膽有什么不好的?” “咳!”婦人嘆一口氣,“你還要人家仗膽,你不是不怕死嗎?”她就嘮叨起來,我聽出來她這個小姑很任性,逃難來還帶著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氣,”她說,“一把小刀子頂什么事哩?”
姑娘沒有說話,只是慘慘地笑了笑。我的心驟然跳了幾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樣。她坐在那里,用手拔著身邊的草,什么表示也沒有。
忽然,近處的麥子地里有人走動。那個婦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墳的后面,自己臥倒在墳的前面。有幾個敵人走到墳地邊來了,哇啦了幾句,就沖著草里放槍,我立刻向他們還擊,直等到外面什么動靜也沒有了,才停下來。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們商量著回到村里去。姑娘問我怎么辦,我說還要走遠些,去打聽打聽白天在梨樹園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你這件衣服不好。”再低頭看看她那件深藍色的褂子,“我可以換給你。先給我你那件”。
我脫下我的來遞給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會,她穿著我那件顯得非常長大的白襯衫出來,把褂子扔給我:“有大襟,可是比你這件強多了,有機會,你還可以換。”說完,就追趕她的嫂子去了。
(略有改動)
鑒賞空間
本文為我們提供了如何從藝術特色角度評析文學作品的范例。作者抓住這篇小說的題目“蘆葦”的藝術象征和生活中的細節兩個特點,分析其意義和表達效果,得出了“抓住象征物,抓住最特殊的細節,彰顯人物的善良心靈和高貴品性,是孫犁小說留給后人經典性的藝術經驗”這一結論,可謂水到渠成。作者對原文的概述既是評論的基礎,也是有力的事實論據。圍繞“敘”,作者展開細致分析,這是論證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評論者對小說作品藝術特色的獨到見解。
讀有所思
1.作者認為“蘆葦”意象安排的別具匠心體現在哪兒?
2.作者評析了《蘆葦》哪兩個方面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