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仁斌
清晨,剛剛推開窗戶,想抻一抻腰,透一透氣,誰料一股濃濃的煙氣嗆入了口鼻,頓時渾身都覺難受。望向窗外,蒼茫一片,昔日樓群掩在煙霧之中,這正是“不識家園真面目,只緣身在霧霾中”。
入冬后,霧霾頻頻來襲,舉目蒼天,一片朦朧,不見藍天白云。放眼身邊伙伴,一個個不停地“咳咳”著,清理嗓子,氣管里總好像有什么說不清的東西堵在那里,少年仿佛成了“小老頭”。這一時期,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霧霾了。我們盤錦市遼河油田興隆一小的同學們也不例外,聽,課余之時,大家又嘮開了——
“為什么這幾年霧霾多了起來?”
“我聽說是農村在田地里燒秸稈的原因。”
“汽車尾氣也是一大‘殺手。現在有車的家庭多了,汽車尾氣排放也越來越多了。”
“反正霧霾天數增加,肯定與人類活動有關,咱們都是霧霾的制造者,也是霧霾的受害者。”
……
人人關心空氣,個個探討霧霾,誰能置身于霧霾之外?那怎么辦?我們學校少先大隊抓住契機,開展了別具特色的環保教育活動,“綠色出行,讓藍天白云永駐盤錦”也由此深入人心,受到了每一名隊員的響應和歡迎。隊員欣然接受了大隊的建議和任務:不超過兩公里的路程盡量選擇步行方式,既鍛煉身體,又減少污染;隊員監督家長,每周少開一天車,盡量乘公交車、騎自行車或步行出門……
家長們也認真閱讀了少先大隊的倡議書:“……作為興隆一小的學生家長,愿您能積極響應學校倡議,接受您孩子的監督,自覺做到減‘少一天機動車啟動,敞‘開一片湛藍天空,獻‘一份愛心給大自然,讓‘天底下人呼吸更暢通,攜‘車族家庭綠色出行……”細心的家長看出來了,這倡議書的每句話第二個字,組在一起就是“少開一天車”。
有的家長看過倡議書后,先是呵呵笑,笑著笑著,便沉思起來,然后提筆鄭重其事地寫下承諾。
三年五班史松澤的父母這樣寫道:“我們承諾,為了我們自己,更為了孩子,為了每一個人,多騎自行車,盡量不開車,綠色出行,還家鄉一片藍天,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史松澤的小姨也表了態:“我承諾,綠色出行,為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史松澤的同班同學郎殊琦的父母是這般承諾的:“從我做起,養成良好出行的習慣……騎自行車上班。”
郎殊琦的姑姑也表示:“每周少開一天車,乘公交車上班。”
承諾可不能只表現在口頭上或紙面上,學生監督起家長來格外用心,用他們的話說:“哈哈,這回輪到我來管一管你們了!”家長當然也會督促孩子。
星期天,上午10點,李昕松照例要去球館打乒乓球。快出門時,李昕松對媽媽說:“今天我們就不要開車了,步行去球館吧。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從每一次出行做起,同時也可以鍛煉身體呢。”
媽媽聽了,驚喜地說:“寶貝,你這么懂事!好,就聽你的,我們走著去。”
一路上,他們有說有笑,那感覺和開車出行真不一樣,渾身筋骨都活動開了,而且還沒堵車時的焦躁上火和找不到停車位時的心煩意亂。這心情,就一個字——爽!全家人還商議,以后都要像今天一樣,能步行就步行。而且還要向親朋好友呼吁,讓他們也多多了解綠色出行的好處。
朱若曦家里沒有汽車,但他叔叔家有,平時家里人出門,都是叔叔開車接送。
“媽媽,明天就別讓叔叔開車送您上班了,我陪您走著去單位,怎么樣?”那是寒假中的某一天,朱若曦對媽媽提議。
媽媽驚訝地望著孩子,“寶貝,那路程可不近,相當于從咱家到你們學校走一個來回了。”
朱若曦堅定地說:“沒事,媽媽,只要您能堅持,我就陪您一起走。”
第二天早飯后,朱若曦穿上毛褲,又套了一條最厚的棉褲,還找出羽絨服、帽子,整裝待發。因為聽媽媽說路上要走40分鐘,并且這些日子天氣又極其寒冷,所以必須“全副武裝”。
路上,娘倆有說有笑,太陽露出笑臉了,似乎在說:“你真棒!”
如今,我真希望大家能來我們學校看一看,你會看到,我們學校凡是擁有私家車的同學家里,都制定了無車日。我們這樣做,可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大隊的任務,也不是為了應付活動。保護環境,綠色出行,已經成為我們自覺的意識和行動,因為我們渴望藍天白云。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行動起來,讓我們頭頂這方天空更藍更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