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簡介
張增光,江蘇省特級教師,現任教于江蘇省徐州市開發區中學。
[ ]原題回放
題目:以心傳遞
要求:①以“以心傳遞”為題目,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個人身份的信息。
[ ]命題透視
1.一種積極的人生引領。
語文教學的本意應該是充滿詩意的,是為了學生思維的拓展、意志的強化、心靈的滋養、人格的升華。“以心傳遞”這道作文題秉承了對考生進行人生引領的傳統,旨在引導考生通過表現心與心的傳遞,打開彼此的心扉,撥動彼此的心弦,讓彼此感受到一種關愛、一種信任、一種溫馨、一種豁達向上的人生態度。這些美好如縷縷春風輕撫著彼此的肌膚,又如淙淙清泉滋潤著彼此的心田,讓考生在這一次的習作中重溫曾經最美的記憶,在心與心的交流傳遞中感受到詩意的人生。
2.一份溫暖的心靈回憶。
在成長的道路上,有歡樂,有煩惱,有激情,有徘徊,可以說每天都會上演精彩的人生之劇。“以心傳遞”正是基于考生視角,引導他們觀察社會、體驗生活、感悟人生,勾起對生活的回味,發現生命中的深刻烙印和精彩瞬間。不管是在校園中、家庭里,還是在社會中,抑或是在一本書里、一片葉中,總會有那么一份刻骨銘心的溫暖記憶,可以傳遞下去。當然,這道題也告訴我們:只有對生活格外用情的人,才能在樸素的生活中憑借“小事”“小物”“小景”傳遞某種精神、某種情懷、某種溫暖。
3.一次思維能力的提升。
中考作文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審題障礙,但并不代表過于簡單、直白,它也要有審題方面的難度,這種難度是為了考查考生思維的縝密度與深度、突破問題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全面性等。“以心傳遞”這道作文題,或許考生看到后會覺得很簡單,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傳遞的事例很多,結果往往把重心放在了“傳遞”上,而忽略了“以心”這個關鍵詞。要寫好這篇作文,必須考慮“傳遞”,但不能弱化“以心”。因為,只有“心”的傳遞,才能觸及心靈深處。
[ ]評卷掃描
閱卷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考生從各個角度,運用生動的語言展示著社會萬象、人間大愛、人生哲理等,直抵人的心靈深處。但是,文章中存在的問題也很明顯。
1.矯作的故事。
作文來源于生活,作文的過程就是還原生活的過程。但是,有部分考生的文章不是對生活的真實反映,而是存在明顯的造假痕跡。
例如,有一位考生寫道:自己上完補習班后,已經很晚了,此時,還在下著雨,她就給媽媽打電話。結果,媽媽讓她自己回家,她只好無奈地打車回家。到了小區門口,的哥下車打著傘把她送到家里,她非常感動,感覺到的哥是在以心傳遞善良和關愛。乍一看,我們真的要為這位的哥的善良之舉所感動,但仔細琢磨,就會發現漏洞:已經很晚了,而且下著雨,以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用心程度,有多少人會放心地讓孩子自己回家呢?再者,從小區門口送到家里,如果不特別說明距離不遠,這樣的情形發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
2. 審題的偏頗。
“以心傳遞”看似簡單,但如果不仔細審題,同樣會出現偏題、離題、跑題的現象。
閱卷中我們發現,不少考生只關注了“傳遞”,而忘了“心”,沒有體現“以心”二字。其實,本次作文妙就妙在“以心”二字,只有用心傳遞,才能體現傳遞的分量,才能體現出傳遞的震撼和動人。還有的考生沒有真正表現“傳遞”,而是寫成了自己體會到了什么,或者感悟到了什么,這些文章也是偏題的。
3.僵化的套路。
不少考生喜歡寫托物言志的文章,其基本套路為:自己考試失利,想出去走走,散散心,結果發現了一朵小花,或者一棵小草,或者一種小動物(蜘蛛、蜜蜂、飛蛾)等,然后對此進行一番描述;接下來,自己的心靈受到了觸動,知道它們在以心向自己傳遞某種精神,從而忘卻了郁悶惆悵,從陰霾中走出,積極投入到學習、生活中。托物言志本是寫作的一種表現方式,使用這種方式來表情達意未嘗不可,但如果機械地模仿套用,思路固定,模式僵化,必然會讓閱卷者感到審美疲勞。
4.瘦身的細節。
細節描寫很重要,但是要做好,真的很難。從本次作文就可以發現考生在這方面的缺失。有的考生根本沒有細節描寫的意識,整篇文章只直線講述故事,讀來平平淡淡;有的考生也想增加一些細節描寫,但是苦于平時的訓練不夠,想“細”而沒 “細”起來;有的考生雖然在文中加入了細節描寫,但是失之準確,如在描寫某種植物時犯科學性的錯誤,弄錯時節、顏色、形態的大有人在,可以看出,他們根本沒有接觸過這類“物”;還有的考生故意夸大細節,想以此來打動閱卷教師,結果卻適得其反,如有的考生只要對父母進行描寫,就是“手上滿是繭、滿臉皺紋、滿頭白發”等,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會發現:十五六歲的孩子的父母年齡有多大?他們會在這個年齡出現這樣的情況嗎?現在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會讓四十左右的人老得那么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