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色列是“一帶一路”沿線一個重要的節點國家,是世界最具創新性國家之一。中國的創新驅動需求與以色列創新發展優勢形成互補。中以建交以來,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機制已初步建立,在人員交流、人才培養、研究合作、合作辦學、創新創業教育合作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也面臨整體合作框架有待完善、服務“一帶一路”人才支撐不足、政產學研合作力量割裂、創新創業教育合作薄弱等方面的問題。為促進中以高等教育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建議制定交流合作總體規劃,加強人才交流與合作,強化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以色列;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創新合作
中圖分類號:G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4-0049-04
收稿日期:2017-05-25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重大課題“廣東省高等教育國際化規劃研究”(2013JKZ004)
作者簡介:賈秀險(1984-),女,河北保定人,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政策與管理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
以色列位于亞洲、非洲和歐洲的連接處,是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者。以色列國土面積不到中國的百分之一,但教育科技實力位居世界前列,諾貝爾獎獲得者、科研質量和人均新創企業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最具創新性國家中排名第三。中國已成為以色列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全球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創新驅動需求與以色列的發達科技和創新發展優勢形成互補。時值中以建交25周年,兩國宣布建立“創新全面伙伴關系”,“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提出重點合作領域,中以迎來新一輪合作時機。中以合作應發揮以色列在“一帶一路”合作中的科技引領優勢,特別是挖掘作為高科技智力源頭的高等教育潛力,通過提高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水平,為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與智力支撐。
一、中以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進展
(一)共建合作交流機制
近年來,兩國先后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以色列教育部教育合作協議》《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與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員會合作協議》《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與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員會諒解備忘錄》等,30多所中國大學與7所以色列大學①簽訂合作交流協議;成立中以創新合作聯合委員會,簽署《中以創新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員會關于組建7+7研究性大學聯盟的聯合聲明》。同時,雙方共建中以學術交流促進協會,成立中以學術校友聯盟,舉辦大學校長論壇,合辦全球創新創業會議,中以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機制初步建立。
(二)開展人員合作交流
以色列每年有多達350個涵蓋多學科的本科、研究生和短期夏季課程的獎學金向中國學生開放[1]。獎學金主要涵蓋生物、物理、數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和考古學等以色列高校的優勢專業[2]。近年來,中國學生到以色列留學的熱情不斷升溫。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席宣布,以色列將在五年內增加在以就讀的中國學生人數,從當前的800人增加到3 000人[3]。同時,中國對以色列留學生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強。2014年,以色列來華留學生共437人,學歷留學生66人,非學歷留學生371人[4]。據不完全統計,以色列在中國的各類留學人員中自費留學生占90%以上,主要學習漢語、經濟、貿易、中醫、法律等專業[5]。中以雙方留學生規模偏小,中國處于逆差劣勢,亟需要加強雙方人員合作交流。
(三)推進專門人才培養
隨著以色列興起“中國熱”和“漢語熱”,以色列教育部將中文列入大學和中小學課程,成立漢語教學專家工作委員會。高校學習漢語的注冊人數僅次于英語,漢語已躍居為第二外語,被列入以色列入學考試的外語之一。據了解,目前以色列包括希伯來大學、特拉維夫大學、海法大學、巴伊蘭大學在內的開設有漢語課程的大學,占以色列大學總數的57%;在校注冊學習漢語的人數占大學選修漢語總人數的68%[6]。這些學校還開設了中國歷史、軍事、政治、哲學、文學、宗教等課程,提供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體系和短期培訓班等形式的學習,培養外交、軍事、經濟和社會文化人才。一些私立學院和以色列海外辦學項目中也涉及中國元素課程。在中國,開設希伯來語的大學也越來越多,如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但以色列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專門領域的課程則涉及甚少。
(四)加強研究合作創新
中以大學互設和合作設立研究中心和研究院,旨在加強研究合作創新。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設立有以色列國別研究中心7個①,高校研究聯盟1個②,以色列設立的中國國別研究中心不多,但部分高校設有東亞研究中心,對中國的研究逐漸加強,如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洛烏·弗雷伯格東亞研究中心;中以合作設立的研究創新中心有6個③,部分研究中心有企業力量的參與;此外,中以合作設立了4個④以企業或其他機構為主要力量的創新中心,設立主體未包含高校,但部分高校參與了研究項目的開展。一些其他民間學術機構⑤也運用新媒體開展人文交流。中以雙方還投入了大量科研基金來支持合作研究項目,由以色列8所研究型大學和中國的大學及研究所承擔,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負責審核。
(五)共建合作辦學機構
汕頭大學與以色列理工學院合作籌建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標志著兩國合作辦學進入新的階段。此外,雙方開辦特拉維夫大學孔子學院(特拉維夫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希伯來大學孔子學院(希伯來大學-北京大學),大大推動了漢語教學、中國文化傳播和以色列的漢學研究。
(六)探索創新創業合作
《中以創新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支持兩國研究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和聯合研究中心,建立中以常州創新園,將創新合作打造成兩國關系的戰略支撐。中以創業合作研究中心(吉林大學與本·古里安大學發起)承辦全球創新創業會議;中以國際創新學院(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上海市科委、以色列海法大學、特拉維夫大學及上海師范大學等多家機構與高校共同發起)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基地;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也在探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合作。
二、中以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問題
(一)整體合作框架有待完善
中以高等教育合作政策仍較分散,與兩國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存在割離,未建立大視野、大格局、大手筆性的整體規劃和設計框架。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新背景、新內涵、新格局下,高等教育作為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人才與智力支撐,缺乏與經濟文化等多領域合作相配套的整合性、使命性、時代性和前瞻性戰略設計。
(二)服務“一帶一路”人才支撐不足
中以留學生獎學金覆蓋面有限,學生交流人數偏少;留學生交流不平衡,來華留學生人數較少;中國到以色列留學人數以公派為主,且總人數不多;中以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數量少,合作辦學空間都有待挖掘;除精通希伯來語人才缺乏外,各領域專門人才培養也較匱乏,既懂得專業知識和國際規則又通曉中以國情、語言與文化的復合型人才尤其稀缺。雙方人員合作交流以及人才培養數量與結構均無法滿足兩國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開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人才需求。
(三)政產學研合作力量割裂
研究創新合作以企業力量為主,高校角色定位不明確,參與程度不深,力量分散薄弱,產學研合作相互割裂。以中以建立的研究平臺為例,高校與企業聯合建立或高校高度參與的產業化研究平臺還比較少,成規模的科技園區尚少,難以使原創性科學研究內化、傳承和深化,也難以將核心技術應用、轉化和生產,更難以形成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和鏈條。
(四)創新創業教育合作薄弱
中以主要涉足創新創業經濟的研討與合作,創新創業教育的合作還相對薄弱。目前,不僅創新創業教育合作的廣度有待拓寬,創新創業教育合作規模和資源無法滿足市場人才需求,而且創新創業教育合作的深度也有待加強,流于表面與形式,實質性合作缺乏,未滲入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等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層面。
三、中以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建議
(一)針對“一帶一路”建設合作方向,制定交流合作總體規劃
總體而言,雙方應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形式的合作共識和倡議為指引,就中以在具有互補性和發展潛力的領域制定針對性的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規劃,搭建中以高等教育合作的高級別雙邊和多邊交流機制,整合多方面合作元素,開展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合作,構建高等教育發展共同體。
(二)瞄準“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領域,加強人才交流與培養
目前,中國已承建以色列若干個設施聯通項目①。以色列每年將投資約40多億美元用于基建,中以自貿區即將啟動,雙方在高端農業、先進醫療器械產業與軟件產業、節能環保與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也有廣闊合作前景。今后,雙方應就“一帶一路”重點合作領域,制定合作辦學與人才交流規劃,增設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提高留學生和教師交流的獎助比例,加強“語言、文化+專業知識”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中以雙方人才培養機制,開展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為雙方企業投資興業和項目開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與智力服務,促進“民心相通”。
(三)著眼“一帶一路”建設產業鏈條,強化政產學研協同創新
雙方應結合各自在通信、新能源、醫藥、交通、生物技術等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優勢,依托中以創新合作聯合委員會,整合高校、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力量,制定政產學研合作整體規劃,創新合作模式與機制。雙方可以“中以常州創新園”為試點,啟動若干個特色明確、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示范意義的中以國際科技合作園區(專業項目合作園區)和高技術產業集群建設,多區域建立中以合作高技術項目創新中心、孵化基地、創業平臺、人才洼地,在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上給予互惠政策支持,形成高校研發資源和企業研發孵化功能以及中國廣闊消費市場有效銜接的產業鏈。
(四)激發“一帶一路”建設合作潛力,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雙方應將以色列經濟科技優勢轉化為教育優勢,內化為高等教育發展理念和育人模式,加快中以合作辦學進程,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雙方可以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為試點,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中,開展跨學科、政產學研跨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升教學實用性、研發性及高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水平,探索“實踐、開放、創新”的創新創業課程及教學體系改革,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構建大學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 魏萊.中國赴以留學“升溫”以政府設多個獎學金[EB/OL].http://www.liuxue86.com/a/2676030.html,2015-12-17.
[2] 孟祥麟.以色列期待深化對華合作[N].人民日報,2012 -5-30(3).
[3] 魏凱麗.SIGNAL關注:中以學術科研合作助力“一帶一路”[EB/OL].http://cnblogs.timesofisrael.com/signal.2016 -04-18.
[4] 教育部國際合作交流司.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2014[M]. 北京: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司,2015:117.
[5] 薛華領.中國以色列促進學生雙向流動[N].中國教育報,2013-01-25(8).
[6] 薛華領.漢語進入以色列主流學校[J].神州學人,201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