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與希臘在高等教育深度交流與合作上具備了一定的政策基礎及平臺支持,但仍存在諸如留學生規模小,往來數量不平衡;合作辦學機構數目少,尚無合作辦學項目;人才培養數量不足,滯后于市場需要;科研合作廣度不夠,深度尚待加強等問題。因此,要重構兩國高等教育合作的新型關系,助推“一帶一路”建設,需在以下方面進一步提升與改進:適度擴大留學生規模,完善工作學習交流機制;新增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豐富合作辦學形式;加強語言類人才培養力度,關注雙語專業人才成長;建立中希高校聯盟,拓展“海洋學科”的合作研究。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希臘;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
中圖分類號:G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4-0045-04
收稿日期:2017-05-25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重大課題“廣東省高等教育國際化規劃研究”(2013JKZ004)
作者簡介:管弦(1980-),女,四川眉山人,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職業技術教育研究。
希臘毗鄰歐洲腹地、北非及中東,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對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2016年中國成功收購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預示中國人掌控了進入歐洲門戶的橋頭堡,同時也開啟了兩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新的時代契機。事實上,中希兩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政策基礎及平臺支持。
一、中希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政策及平臺
1972年,希臘與中國正式建交。建交后,兩國簽訂了一些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文件(見表1),如2006年簽訂了《教育合作議定書》,就鼓勵留學、促進高校合作、語言教育雙向合作及奧運教育交流等項目達成共識。2014年,兩國發表《關于深化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互設文化中心,拓展和深化文化教育領域的合作;加強經典學科領域的協作,并在對方高校加強彼此語言和文化教育等。2016年,雙方發表《關于加強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進一步加強在文化遺產、考古、科研、教育交流等領域的合作,特別強調高等教育機構間的合作。同年,兩國舉行高等教育與研究合作研討會,這是兩國建交40多年來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同類教育交流活動。2017年,兩國倡議發起了包含10國在內的“文明古國論壇”,促進不同文明、種族、宗教間的了解與包容。同年,雙方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簽訂《重點領域2017~2019年合作計劃》,預示著兩國高等教育要為交通、能源、信息通信三大重點合作領域提供高層次的智力支持。這一系列重要文件及文化教育平臺為中希高等教育的合作與交流奠定了基礎。
二、中希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問題與挑戰
(一)留學生規模較小,往來數量不平衡
2013年希臘來華留學生212人,其中學歷生54人,非學歷生158人[2];2014年希臘來華留學生399人,其中學歷生64人,非學歷生335人[3]。希臘來華留學生數盡管在數量上有所提升,但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希臘來華留學生數只占到希臘出國留學生總數的0.62%(見表2)。
與希臘來華留學生數相比,中國在希留學生數更少,呈現出不平衡狀態。由于國家保護主義盛行,希臘政府規定公立高校只能以希臘語授課,且很少接收外國學生,中國留學生一般是進入用英文授課的美國大學分校學習,包括紐約州立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西雅圖城市大學的希臘分校[5]。希臘為中國留學生提供的獎學金種類與金額相對較少(見表3)。以2011年研究生與博士后項目為例,希臘每年僅提供6 223歐元的資助,英國則能提供10 942英鎊(是希臘的兩倍)。由于受經濟危機的嚴重沖擊,2011年后,希臘國家獎學金管理中心(IKY)就沒有為國外留學生頒發過獎學金。這些因素必然影響到中國學生留學希臘的積極性。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顯示,2002年在希中國留學生為13人,2010年僅1人,2012年增加為40人,2016年仍不足50人[7]。留學生想要申請進入希臘公立高校學習,必須通過雅典大學的希臘語測試,能通過考試并申請成功的中國學生寥寥無幾。2012年希臘入境的留學生為29 012人,中國去希臘的留學生數僅占其入境留學生數的0.14%。
(二)合作辦學機構數目少,尚無合作辦學項目
2009年,雅典經濟與商業大學和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合辦了雅典商務孔子學院。它是專門針對經濟和商業管理專業方面的中文教學機構。此外,近年來,雅典大學、亞里斯多德大學、比雷埃夫斯大學、約阿尼那大學也正在為中國培養希臘語言、歷史、海事、港口管理方面的人才。從海外分校的情況來看,中國高校在海外建立的分校有3所,希臘高校則沒有在任何一個國家建立海外分校,即中希高校都沒有互建海外分校,孔子學院是兩國合作辦學的唯一形式。中國在歐洲40國建有169所孔子學院,其中有22個國家的孔子學院數量超過了1所,均多于希臘的孔子學院數量[8]。綜上所述,中希兩國合作辦學數量少,合作辦學的形式也很單一,除了孔子學院外沒有任何其他形式的合作辦學機構,在專科、本科、研究生階段也沒有任何形式的合作辦學項目。
(三)人才培養數量不足,滯后于市場需求
目前,開設希臘語專業的中國高校有4所:上海外國語大學(且有碩士點)、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除了以專業形式培養希臘語人才外,中國還開設有現代希臘語學習班,如北京大學中國希臘研究所的“雅典學園”。雖然中國在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語言專業、非語言專業人才培養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比如,希臘語在讀人數少,尚不足50人[9];除純語言類專業培養外,幾乎沒有對其他專業的學生進行希臘語雙語教學,不能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需求。在希臘方面,雖受漢語熱的影響,希臘學習漢語的人數及漢語培訓機構不斷增多,希臘政府也曾計劃在愛奧尼亞大學創辦中文系(未能實現),但截至2015年,希臘大學里面還沒有開設中文專業[10],目前的勞動力市場上還非常缺乏同時懂漢語和希臘語的翻譯人才。
(四)科研合作廣度不夠,深度尚待加強
2012~2015年中希共實施了37個政府間研究項目。2015年,在中希海洋合作年框架下,雙方拓展了在海洋領域的合作,但很少涉及到高等教育方面科研合作。兩國校際間的合作,也主要停留在學生互換、教師交流、學分互認上,少有科研上的深入合作。在研究機構上,中國雖然有包括北京大學的中國希臘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希臘研究中心、山東大學的古希臘思想研究中心在內的3個希臘研究中心,但主要研究方向為希臘古代文化及歷史,很少關注現代希臘社會。而希臘則幾乎沒有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研究中心。2015年,“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在甘肅敦煌成立,成員包括復旦大學和俄羅斯烏拉爾國立經濟大學在內的中外46所高校,其中國內高校39所,國外高校8所,沒有希臘高校。
三、中希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對策與建議
(一)擴大留學生規模,完善工作學習交流機制
中希兩國雖然簽署過互換留學生協議,但留學生數量遠遠落后于多數歐洲國家的留學生規模,已經不適應現有兩國關系發展需要,必須盡快加以改善。在中國方面,首先,可以增設“一帶一路”希臘來華獎學金項目;其次,應注重與孔子學院、中華友誼協會等現有載體的結合,拓展來華留希臘學生源渠道;再次,可給予優秀在華希臘留學生“實習簽證”和“工作簽證”,促進兩國高校學分轉換和學位互認。在希臘方面,應增加公立高校吸收中國學生的比例,增加中英文授課數量,開創中希人才資源雙向流通渠道。此外,還可以增加中希學者互訪的數量。
(二)新增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豐富合作辦學形式
雙方增加中希合作辦學的機構數量,有兩種途徑:一是增加孔子學院的數量。雙方可在首都雅典外選址新建一兩所孔子學院。比如在希臘第二大城市薩洛尼卡建立一所孔子學院,薩洛尼卡位于巴爾干半島的中心,能夠讓更多的希臘人甚至整個巴爾干地區的居民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二是增加除孔子學院外的其他合作辦學的機構。可在中國高校成立中希合辦的海運學院、海洋工程學院等。為豐富合作辦學形式,還可以增加一些合作項目,如中希高校合作舉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專)科教育項目、船舶與海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項目,等等。與此同時,中國高校可以走出國門在希臘本地建立海外分校,還可以在希臘高校建立中國文化學院等二級學院。
(三)加強語言類人才培養力度,關注雙語 專業人才成長
中國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加強希臘語等小語種人才的教學及培養。中國人學習希臘語不僅可以了解希臘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漢語,因為現代漢語吸收了很多希臘語的概念。中國高校要加大對口人才的培養,除了應適當增加希臘語專業數量外,從現有條件出發可在高校課程設置中注入希臘語元素,如為在校大學生增設希臘語選修課程,培養學生學習希臘文化及希臘語的興趣;還可為國際貿易、船舶制造等相關專業增設希臘語必修課,加強希臘語專業人才的培養。希臘高校同樣可以增設中文專業,增加中文必修課、選修課的比例。通過以上舉措,雙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中希“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人才缺口。
(四)建立中希高校聯盟,拓展“海洋學科”的合作研究
兩國高校可以針對“一帶一路”建立更為穩定的“高校聯盟”,定期召開中希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增強兩國高等教育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活動能力。在高校聯盟的基礎上,雙方可以進一步加大與深化“海洋學科”的科研合作。海運是中希經濟技術合作最早的領域,兩國在運輸、造船、修船、船員勞務、船舶注冊等領域均有合作。因此,在以往合作的基礎上,雙方可以進一步加強兩國大學在海軍、海洋、船舶制造的合作研究。與此同時,雙方在兩國政府參與推動下建立中希行業、企業與高校的“政校企聯盟”,深化在文化、海運、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開發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及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同希臘的關系[EB/OL].
(2016-07-01)[ 2017-01-10].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oz_678770/1206_679834/sbgx_679838/.
[2]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13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M].北京: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14:112-134.
[3]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14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M].北京: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15:121.
[4] UNESCO. mobile tertiary student[EB/OL].[2016-04-
10].http://www.uis.unesco.org/Pages/default.aspx.
[5] Cross-Border Education Research Team. Branch Campus Listing[EB/OL].(2016-01-27)[2016-05-01].http://www.globalhighered.org/.
[6] European Union. Mapping European Union Member States Higher Education External Cooperation Programmes and Policies[EB/OL].[2016-04-16] http://www.mapping-he.eu/Programmes/.ProgramDetails.aspx?countryid=12&sm=.1?ionid=2&targetcountryid=63&programid=P168.
[7] 中國駐希臘大使館.駐希臘大使鄒肖力在中希高等教育與研究合作研討會上的講話[EB/OL].(2014-02-24)[2016-04-30].http://gr.china-Embassy.org/chn/whjy/t1342960.htm.
[8] 國家漢辦.孔子學院[EB/OL].(2015-12-01)[2016-05-
15].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9] 孫成.“一帶一路”戰略催生小語種熱[EB/OL].(2015-
10-19)[2016-06-22].http://www.sohu.com/a/36505018_125589.
[10] 奧格.希臘漢語教學現狀調查研究——以“希臘外語培訓機構”和“希臘中國友誼協會”為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