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生德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事業的發展,我國教育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格的塑造。西方教育學家將中學生人格的定義為:學生在一定情景影響下,由身體本能反應出來的真實的自我。然而,受到傳統型教學模式的影響,眾多中學教師僅僅是將學生的人格塑造定義為思想教育工作,其實這是錯誤的!
關鍵詞:中學生人格教育;人格塑造;教育心理學
在許多教育工作者看來,中學生人格塑造工作無外乎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朝更加積極的心態發展!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按照心理學對人格的定義,人格表現為一個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行為模式以及本能反應。對于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而言,如果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僅僅是把培養學生人格的工作重點放在與學生交談上,那是不全面的。教育心理學講究的是潛移默化的學習發展行為,教師上課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塑造。
一、人格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于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而言,人格教育就好比是青春迷茫學生的指南針。眾所周知,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心理狀態都處于急躁而又敏感的狀態。對外界的風吹草動都抱著一種敏感的心理。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極力構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是非常必要的!或許很多教師認為,在目前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生人格教育工作同學生的應試成績是兩個不同領域的教育發展觀。其實不然,眾所周知,良好的人格心理特征能夠指導個體朝向特定的目標前進,在前進的過程當中就算因為受到環境因素的制約,也會因為人格心理素質的支持,繼續不屈不撓的前進。在較低層次的教育階段,許多教師容易將學生的人格與成績的好壞形成一種定勢的心理。認為成績較差的同學一般來說人格都較為低劣,成績較好的同學一般來說人格都比較社會化,陽光化。其實,學生成績的好壞與人格確實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但是前者卻是后者的充分必要條件!學生形成好的人格能夠促進成績的進步,但不能從根本上體現出成績的好壞。因為成績除了受到人格因素的制約之外,還受到智力的影響,所以不能將成績的好壞定義為人格的標準!在教育實踐活動當中,教師還更應該將更多的目光與關懷投放于成績較差的同學當中,因為成績較差的同學往往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總而言之,人格教育同學習教育而言是處在同一發展階段的,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需要重視學生的人格教育!
二、人格教育工作的現狀
許多教育工作者對于人格教育的實質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意識,甚至將人格教育工作等同于思想教育工作。其實,思想教育工作僅僅是人格教育工作的表現形式的一種。對一名教師而言,需要將人格教育工作擺在第一位。然而調查發現,受到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眾多教師都不重視人格教育工作,導致目前的中學生人格素質偏低。根據我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經過長期調查,統計出來的我國學生人格分布情況。獨立自主型人格占15%,依賴傾向型人格占10%,中和隨性型人格占45%,極端暴力型人格20%,孤僻自閉型人格5%,驕傲自我型人格5%。
通過調查研究中學生人格類型分布,我們發現中和隨性型人格人數最多。這一類型的同學往往對于事物的發展沒有較為明確的意識,對于主觀性較強的事件不能表述出自身的內心態度。對于個體的發展而言,需要有一種明確的自我意識,能夠對主觀性較強的事件進行明確的判斷并且發出自我陳述意識!當然,較為偏激型的人格觀念也是不能受到社會以及教育者接受的!因為對于個體而言,雖然需要及時對于某些主觀性較強的事件進行自我判斷和人格概念性分析,但是過激的人格心理特征對于社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過激的人格會導致學生在處理問題的過程當中不考慮事件發生的后果,而是按照自我的形態和意識進行主觀的行為!然而極端暴力型人格群體占了學生總數的20%,這足以體現了我國人格教育工作還處在相對薄弱的階段,需要引起全體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在教育實踐當中,我們還需要考慮學生接受人格教育工作的風格。如果教師過于激進地對學生進行人格的塑造培養,容易使得青春期的學生產生一種逆反的心理。這種心理被許多教育專家稱之為主客不同體的心理發展觀念。學生雖然需要明確的人格設定標準,但是卻對于人格培養的手段容易產生一種抵觸的心理。這主要是由于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觀念造成的。我國教育學家做了一個教師對于學生人格塑造影響的研究調查。發現學生對教師關心無所謂的占30%,抵觸教師關心的占20%,期望得到教師關注的占50%。通過該調查結果,我們發現希望得到教師關注的學生人數占了將近一半。這也就說明“場依存”的學生占了學生總數的大多數。何為“場依存型”學生呢?簡而言之就是指心理狀態缺乏自我意識感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這一類的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面進行人格設定。因此,這一類的學生也最在乎教師的關心與愛護。因此,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需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某一個細節都容易影響學生人格!
三、人格教育工作的優化
我認為教師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從課堂,學生的閱讀材料,與家長溝通等方面著手,對學生的人格培養有一個長遠性的規劃。
1.注意課堂的一言一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例如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是否會經常拖堂,是否會經常利用一節課的時間來批評某位同學,是否會因為領導的檢查而將某節課堂當做一場表演作秀。這些看似簡單的情景都容易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需要從自身的一點一滴影響學生,而不是單憑一通談話來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
2.注意課外讀物的熏陶
課外讀物對于學生人格塑造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讀一些與人格塑造有關的書籍!例如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以及俄國教育經典《復活》。這些結合現實的名著往往能夠激勵學生的求學意志,幫助學生塑造良好人格!一個故事將感動一個心靈,一本好書將影響學生的一生!
3.注意同家長溝通交流
教師應時常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了解學生成長的家庭背景,才能夠從根本走入學生的心理,及時發現學生成長過程當中不利于人格塑造的偏激因素!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量身定做一個較為完全的人格培養方案。
總結
通過中學生人格現狀的調查,我們發現中學生人格教育工作的形勢并不樂觀。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完善學生的人格,從工作的點滴做起,給學生塑造一個較好的人格榜樣!
參考文獻:
[1]方祥原.《談中學生創造性人格塑造》[J].教育探索,2003(8):5-7
[2]李曉盼.《淺析中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與塑造》[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09,25(1):99-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