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隨福
戲曲是一門獨特綜合藝術,不同的行當,有不同的表演程式。程式服務于人物。我主攻行當須生,在豫劇《穆桂英下山》中飾演楊延景、《三哭殿》中飾演唐王、《花槍緣》中飾演羅藝,《包青天》中飾演陳世美、《琵琶賦》中飾演蔡父、《卷席筒》中飾演曹寶山、《竇娥冤》中飾演竇天章等。通過十多年的舞臺實踐,我想淺談一些自己塑造和體現人物的體會。
作為一名演員,要想成功塑造一個人物形象,概括說來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一是體現人物。理解人物是體現任務的前提,體現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結果。演員對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動地體現出來。演員塑造人物是把劇作者用文字手段刻畫的人物形象進行再創作,變成直接可見的具體的舞臺、銀幕形象,使劇中人物從劇本中走出來,使我們更親近,更理解他。所以,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據是劇本。演員在分析、研究了整個劇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理解自己扮演的人物。
理解人物,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基調,性格基調即人物最本質最核心的方面和人物思想、個性的主要特色。如:周瑜、呂布、趙云三個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作為角色,都是穿白靠的武生,雖然外表相仿,但周瑜驕、呂布賤、趙云卻是不驕不餒、敢作敢當的好漢,三者之間不同的就是人物各自的性格基調。把握住人物的基調,再進行“光彩濃淡的描繪”,感受他的最細致的情緒變化,才能做到萬變不離其宗,既體現出人物多方面的色彩變化,使人物形象豐滿動人,又不至于把人物演偏了,離開他的基本性格。
掌握人物性格基調主要從劇本情節和人物的行動、語言中挖掘。人物性格是在構成情節的矛盾沖突中顯示和發展的。我們理解的人物性格就要從情節的發展中,從人物在情節展開的每個事件里,他做些什么和怎樣做的行動中探求。
演員要反復鉆研劇本,分析每個情節,琢磨人物的每一句話,透過字里行間探索人物的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心目中形成角色的雛形,這才有在舞臺上、銀幕上塑造鮮明形象的先決條件。演員主要是通過研究劇本理解人物,但僅止于此還不夠,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是深入生活。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演員需要從生活中獲取對人物直接的感性體驗,積累豐富的創作素材。可以說演員的生活經驗的多少、生活閱歷的深淺,是創作人物時理解人物、體現人物如何的決定因素。
例如,豫劇現代戲《朝陽溝》之所以能成為經久不衰半個多世紀的經典劇目,就是因為主創人員和演員深入農村生活體驗生活,與農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仔細觀察農民的語言、動作、神情、性格,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才會讓劇中人物具有鮮活的語言、鮮明的性格,優美的唱段能把人物的情緒和內心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從而成功塑造了銀環、拴保、拴保娘、銀環媽、二大娘、老支書等樸實忠厚的人物形象,幾十年過去了,這些人物形象依然鮮活。該劇藝術上質樸、自然,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語言富有個性特點,唱詞生動、風趣,節奏明快,富于音樂性。景色美、人物美、唱腔美、語言美、文字美、故事美,是一部唯美的作品。它讓人喜歡,讓人回味無窮。
體驗與表現同樣是演員的基本要求。演員不能僅憑自己的形體、聲音去表演,必須投入自己的思想,心靈和感情。一個冷漠的缺乏熱情的人不會成為一個好演員。戲曲表演在注重外在形式,錘煉出各種細膩、優美的表演程式,同時,更注重“神似”,“神似”就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氣質、內心情感體現出來,這只靠模仿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做不到的。
演戲就是表演人物,不同的人物,就要有不同的演法,不能千篇一律。例如《清風亭》中的張元秀,《四進士》中的宋世杰,都是白胡子老頭。但是因為人物的身份不同,性格不同,穿戴不同,處境不同,所以,他們的行為、性格、情感都各不相同。
《清風亭》的張元秀,是個磨豆腐的勞動人民,年齡73歲,他出場時穿紫花老斗衣。出場的鑼鼓是“小鑼抽頭”打上,走動時兩腿要彎,腰要弓,有點駝背。因為,他長年的勞動,生活拮據,所以,才有這樣走路的姿態。他的腳步,給觀眾一種健康、樸實的感覺。在同一個人物,在同一部戲里,也不是從始至終都是一樣的腳步和姿態。失子之前的張元秀雖然也拿著拐棍,因為他身體和心情都還好,所以,走路的姿勢,就比較穩健。但是,后來養子被親生母親認領走了。他老伴賀氏天天吵鬧跟他要兒子,他自己也因為思念養子繼寶,憂郁成疾,生活更加困苦。年邁的張元秀在尋子的路上時,步履蹣跚,腿更彎了,腰更弓了,而且走路起來,頭部要有點微微的擺動,使觀眾感到這位貧苦老人貧病交加,憐憫之情油然而生。
在撿子、養子的過程中,他和老伴13年含辛茹苦,精心呵護養子,表現了他心底善良的一面。當養子張繼寶為了自己的前程,恩斷義絕,不愿與養育自己13年的父母相認,老伴撞柱身亡時,張元秀情緒激動,悲憤地唱出“老婆子撞柱血飛濺”的血淚控訴,他義憤填膺,舉起拐杖,追打負心逆子,最后氣絕身亡,表現了他性格剛烈的一面。
《四進士》又名《宋士杰》,講述的是一位專愛打抱不平、見義勇為的退伇書吏宋士杰為蒙冤受屈的女子打官司,告倒贓官的故事。宋士杰仗義疏財,好打抱不平,富有正義感,此劇為須生應工,是京劇大師周信芳、馬連良的代表劇目。兩人演來風格各異,各有所長。豫劇版的《四進士》為豫西“三張一周”之一張同慶代表劇目。張同慶飾演的宋士杰,唱腔剛勁宏亮,很好地表達了宋士杰仗義勇為的性格。在塑造人物時,根據他的處境、年齡、心情的變化,運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才能演活人物。
演員的表演要“情動于衷而形于外”。演戲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真是假,真假難分”,“演員一身藝,千古一劇情,既是劇外人,又是劇中人,劇外與劇中,真假一個人。”這些精辟的論述道出了表演藝術的實質。
總之,理解和體現是塑造人物不可分割的同樣重要的兩個方面,真正好的表演,是演員對劇本、人物的深刻理解,是對人物和生活的精彩體現。生活與技巧,感情與理智,體驗與表現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塑造人物的藝術形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