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輝
摘要: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不僅關系到農民的增收和長遠生計,也關系到退耕還林最終目標的實現。為搞好退耕還林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好農民后顧之憂,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全面推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對水城縣后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模式、機制、政策、對策。
關鍵詞:水城縣;退耕還林工程;后續產業發展
水城縣地處滇東高原向黔中山過渡的梯級大斜坡地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為635—2860米,地貌以山地為主。屬于北亞熱帶春干夏濕農業氣候區。地形復雜,高差懸殊,導致農業氣候區域分異顯著,形成高寒、溫涼、溫熱三種氣候類型。轄區內土壤類型有黃壤、黃棕壤、紫色土和石灰土等。長期以來傳統農業的掠奪式耕作,造成了生態環境惡化。2000年水城縣按照中央、省、市要求,抓住機遇,及時推開了退耕還林試點試范工程,采取政策啟動,效益驅動等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 搞好退耕還林工程,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截止2016年底,全縣完成了51.65萬畝退耕地造林任務和配套荒山造林(含封山育林)43.4萬畝。
為搞好退耕還林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農民后顧之憂,全面推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
1 、認識生態與產業發展的重要關系
生態效益是工程建設的目標,脫離生態效益,就偏離了工程建設方向,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經濟效益是生態效益的支撐,沒有經濟效益的生態效益是短暫的、不持久的。水城縣在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把生態效益建設與產業開發、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在后續產業發展中,正確處理好“國家要生態、地方要發展、農民要增收”的關系,探索不同自然、經濟條件下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發展模式,在優先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實現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美,百姓富”的目標,確保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
2 、探索后續產業發展模式
六盤水市市中心區是由兩個縣級城區(水城縣、鐘山區)、紅橋新區、董地工業園區、和國家大型企業(水城鋼鐵廠)等組成。周邊涉及雙水街道辦、德塢、月照等鄉(鎮)和飛機場。地處水城縣的包圍之中,人口密集,交通方便,集市貿易繁榮,且近年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外延健全,人民生活品位不斷提高,為此,水城縣利用“市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搶抓機遇,培育特色產品,走一產一業,一村一品之路,形成農、林、牧、副全面發展,工、商、運、建、服務等綜合致富之道,豐富自然資源,發展地區經濟。主要后續產模式有:茶葉、獼猴桃、核桃、生態旅游、生態畜牧業等。
3、發展經濟林
(1)茶葉。截止目前,全縣茶葉種植20余萬畝,其中進入盛產采摘期5.4萬畝。2008-2013年鞏固退耕還林成后續產業經濟林茶葉種植面積33752畝。水城縣是貴州省茶葉生產重點縣之一,黔西北高山優質綠茶、有機茶產業帶,龍場、順場、勺米、米籮、楊梅、蟠龍等鄉是水城縣茶葉生產優勢區域。名優茶生產茶園建成后,經過三年精細撫育,第四、第五年進入茶葉采摘投產初期。第六年至以后20年,平均每畝每年生產茶青200公斤以上。其中名優茶青按30%計算,名優茶青產量60公斤、產值2400元,炒普通綠茶茶青產量140公斤、產值2100元,畝出售茶青收入達到4500元。除去茶園中耕除草、施肥、整形修剪、茶青采摘、病蟲害防治等當年每畝約800元的生產成本,年畝收入可達到3700元左右。通過加工,營銷等產業化經營,項目總產值可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獼猴桃。截止目前,全縣獼猴桃種植10.8萬畝,其中進入盛產期2.7萬畝,按平均1噸/畝計算,產量2.7萬噸,按照2016年的市場行情30元/公斤估算,產值達到81000.0 萬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2008-2013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經果林(獼猴桃)種植項目實施了1.27萬畝,項目啟動實施,可解決項目區富余勞動力就業,增加收入。已全部進入盛果期,產量按1000公斤/畝,按30元/公斤計算,產值達38100.00 萬元。
4、生態旅游
水城縣還在各旅游公路沿線通過退耕還林種植常綠闊葉、針葉樹種和竹子,營造新的景觀,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擴大了旅游資源,帶動水城縣旅游業的發展。通過綠色通道建設,逐步形成新的旅游景點,增加農戶的就業渠道,提高退耕戶的經濟收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5、完善政策、明確目標
為加快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的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完善了有關政策,采取措施進行扶持,鼓勵。在運行機制上,鼓勵支持國家、集體、個人、公司從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發展,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向集約化、商品化、基地化方向發展,建設一批有規模、有檔次、高效益的茶葉、獼猴桃、核桃、刺梨生產和加工基地。。
總之,退耕還林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效益巨大,不僅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促進了農村和農業的發展。然而我們也應當認識到,退耕還林工作中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尤其是退耕還林的后續產業發展問題,必須要在不斷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同時,加強后續產業的建設,使其能夠因地制宜、與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相互協調發展,進而改善當地農業生產條件,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退耕還林指導與實踐》,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辦公室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水城縣2000-2016年退耕還林工程施工設計說明書》,水城林業規劃調查設計隊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