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芳+張振華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的精準扶貧思想是當前我國扶貧工作的核心戰略思想,為扶貧開發戰略的政策制定和實踐提供了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本文將系統地梳理精準扶貧思想的內涵,詳細地介紹其創新點。研究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對于創新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學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滿足當前扶貧開發治理和轉型工作的需求都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精準扶貧思想;創新點;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的扶貧工作面臨著任務重、難度大、復雜化和長期化等諸多問題,扶貧形勢相當嚴峻,常規的思路和辦法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扶貧形勢的需求。為解決扶貧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結合長期的基層工作經歷和經常性的扶貧調研經驗,提出了精準扶貧思想。精準扶貧思想已逐漸成為我國扶貧工作核心戰略思想,適應了當前扶貧形勢需求,指導著當前扶貧開發工作。本文將著重從精準扶貧思想的內涵、創新點和意義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精準扶貧思想的內涵
目前,我國精準扶貧已進入啃硬骨頭和攻堅拔寨的沖刺期。但是,由于精準扶貧思想提出的時間較短,國內外對精準扶貧思想內涵還沒有統一定論,研究者們對精準扶貧內涵有不同的解讀。沈茂英認為精準扶貧就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合規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新型扶貧機制。[1]]馬尚云認為,精準扶貧就是重點運用專項扶貧政策措施,運行社會、市場、政府“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動員全社會資源,做到“真扶貧、扶真貧”,實現對貧困人口精確識別、針對扶持、動態管理、精確考評,切實有效地提高貧困人口收入,減少貧困人口數量。[2]莊天慧等認為,精準扶貧是變“粗放漫灌”為“精準滴灌”,以定點、定時、定量消除貧困為目標,以政府、市場、社會、社區扶貧對象協同參與為基礎,以資源統籌、供需匹配為保障,對扶貧對象實施精準識別、精準扶持、精準管理的貧困治理模式。
二、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創新
(一)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合力扶貧,實現貧困人口共享經濟增長成果
習近平強調指出:“做好扶貧開發工作,支持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也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職責。”[5]由此可見,我們的精準扶貧工作堅持政府主導,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公平更多地惠及貧困人口,是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的,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中央領導集體也一直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要求各部門的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向貧困地區和貧困戶傾斜,不斷加大對扶貧資金的投入力度,從2011年到2016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由272億元增加到 667億元。2017年中央又擬安排補助地方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61億元,比2016年增長30.3%。
(二)創新扶貧開發機制,賦予貧困人口更多的發展機會和能力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創新還在于不斷地改革和完善扶貧開發機制。例如:完善駐村工作隊制度,實行一對一幫扶,提升扶貧的針對性;建立扶貧開發工作領導責任制,確保工作效果;創新貧困縣的考核機制,主要考核扶貧工作成效,確保扶貧落到實處。為了提高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不斷鞏固扶貧成果,國家還為貧困戶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教育和醫療等機會,以便提升貧困戶的內生發展動力和自我“造血”功能,賦予貧困戶更多的發展機會和能力。
(三)堅持物質扶貧和精神扶貧相統一,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習近平曾提出:“脫貧致富從直觀上說,是貧困地區創造物質文明的實踐活動。但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6】也就是說,習近平的精準扶貧是物質和精神相統一的扶貧。通過產業扶貧、幫扶農民創業、搭建互聯網平臺、建立市場信息服務機制等方式,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不斷滿足貧困戶的物質生活需求。通過“陽光工程”、“雨露計劃”、“互聯網+”培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式,不斷培養貧困戶反貧困的信心和勇氣,提升他們自我脫貧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不斷滿足其與社會生產生活相適應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物質和精神都脫貧了,才能真正促進他們的全面自由發展。
三、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意義
(一)有利于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反貧困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從當前中國的扶貧現狀出發,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反貧困理論,提出了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實行五個一批工程:“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異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等一系列扶貧思想,創新和發展了中國的扶貧思想,豐富了全球的減貧知識。
(二)有利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7]也就是說農村貧困人口能否脫貧是判斷我國能否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到了決勝階段,傳統的噴灌式的扶貧模式已經滿足不了當前扶貧形勢的需求。為了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轉變過去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實施精準扶貧策略。
(三)有利于滿足當前扶貧開發治理和轉型工作需求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產生是當前扶貧開發治理工作的需要。目前,我國處于新常態的經濟形勢下,經濟運行體系和狀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扶貧工作也將面臨新的壓力和新的挑戰。比如,經濟新常態下農民就業方式將發生變化,收入來源也將發生結構性的變化,會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無法適應經濟形式而被淘汰,貧困人口的就業和收入難度會加大,新的貧困人口將會產生,脫貧人口返貧現象也會發生,扶貧工作難度會更大。面對新的扶貧壓力,精準扶貧思想提供了新的思想,產生了新的扶貧出路,適應了當前扶貧開發治理和轉型工作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沈茂英.四川藏區精準扶貧面臨的多維約束與化解策略[J].農村經濟,2015,(6).
[2]馬尚云.精準扶貧的困難及對策[J].學習月刊,2014,(10).
[3]莊天慧,等.精準扶貧主體行為邏輯與作用機制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5,(12).
[4]王思鐵.淺談精準扶貧[EB/OL]. http: / /www.cfpym.gov.cn,2014-03-27.
[5]《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北京: 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年版.
[6]習近平:《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習近平論扶貧工作—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摘編[J].黨建,2015(12).
作者簡介:薛文芳(1987-),女,河南駐馬店人,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