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
摘要:當前,隨著中央和重慶市相繼出臺系列扶持政策,旅游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近年來,巫溪旅游投入不斷加大,交通瓶頸逐步破解,“四城一獎”成果豐碩,將多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為巫溪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縣十三次黨代會更是將“旅游突破”作為未來“兩大突破”之一,全力將旅游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巫溪旅游發展迎來了春天。
關鍵詞:全域旅游;巫溪;瓶頸
一、巫溪旅游發展的優勢和存在的突出問題
總體來看,我縣旅游資源比較優勢、后發優勢明顯,有基礎、有條件、有潛力發展好旅游業。一是生態良好。森林覆蓋率64.8%,資源全市第一;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全市第一;境內一級水質河流后溪河全市唯一。二是資源豐富。巫溪旅游資源包括國家標準中的8個主類、28個亞類和143個基本類型,旅游資源不僅賦存豐富,單體數量、景類、景型、景段都在全市和大三峽區域所有區縣中名列前茅。三是文化厚重。巫溪以巫文化、鹽文化、藥文化為主體。境內的寧廠古鎮是市政府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擁有5000余年制鹽史,是三峽地區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堪稱“上古鹽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挖掘潛力較大。
雖然我縣旅游發展成效顯著,發展潛力巨大,但旅游發展總體滯后,制約旅游發展的短板和瓶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維觀念陳舊。旅游發展戰略作用不突出,尚未成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統攬;思想開放程度不深,自我封閉意識較重,生態優勢、旅游資源優勢無法轉化為產業優勢;旅游沒有借力神農架旅游、長江三峽旅游,沒有很好融入“秦巴山區”旅游環線、全市大旅游發展甚至全國全域旅游發展格局,不能適應全域旅游發展新要求。二是進入性障礙明顯。奉溪高速的通車,很大程度改變了我縣的交通劣勢,隨著南北大通道巫鎮高速、紅池壩快速通道建成,我縣旅游的進入性會極大提升,但我縣旅游交通要實現內暢外聯,形成“水、鐵、公、空”的立體交通網絡,突破難度仍然大、任務十分艱巨。景區景點互通性不強,接待能力差,停車難、住宿難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體驗旅游少,地域文化宣傳不夠,景區景點吸引力低,無法達到快進慢游的要求,游客多是過境游或一次游,很難引來“回頭客”。三是旅游投入不足。由于我縣自身財力有限,又缺乏大的旅游投融資平臺,不能有效撬動社會資本更多向旅游企業、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產品生產聚集,景區景點投入嚴重不足,尤其是對核心景區紅池壩的投入十分有限,橫向比較,紅池壩單位投入比例遠遠低于周邊區縣,無法促使其在全域旅游發展中發揮“引爆式”效應。四是市場拓展不力。從資源挖掘上,奉節提出“六個一”,一座城、一張錢(10元人民幣背景圖案夔門)、一個坑、一條縫、一條河、一個字(漢字中的奉節專用夔字),巫溪沒有系統提煉總結。從宣傳營銷上來看,無論是“巫咸古國·逍遙巫溪”、“心旅·巫溪”,均未能凸顯巫溪旅游特色和發展重點,缺乏直觀易懂、過目難忘的宣傳口號。營銷宣傳多停留在短時間、臨時性的階段,缺乏系統科學有效的營銷策略和手段。從專業隊伍上來看,巫溪縣現有旅游公司1個,旅行社5個,直接從業人員僅100余人,且多是短工、臨時工。從客源上來看,巫溪客源來自重慶約40%,周邊區縣約50%,其他區域約10%。自駕游約占總客源80%,團隊游約10%,其他方式約10%。
二、實現“五個突破”,統籌推進巫溪旅游發展
(一)更新思路、提高認識,實現旅游思維觀念突破
一是用旅游發展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將旅游作為巫溪未來的發展方向,用全域旅游思維推進“旅游興縣”發展戰略,用超常規措施實現“旅游突破”,強化旅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在未來一個時期,用旅游發展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才能推動巫溪旅游快速健康發展。二是樹立大旅游發展觀。積極借力神農架旅游、長江三峽旅游,主動融入泛“神農架”景區、“金三角”環線、“秦巴山區”環線,在大區域旅游發展中借力借勢。三是摒棄大而全的策略觀。在全縣財力、物力、人力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同時開發建設所有景點,應采取集中精力、重點突破、點上開花、輻射帶動的方式發展旅游,避免戰線拉得太長造成打造不精。把旅游開發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對確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合理確定開發次序。對部分開發潛力較大,但人力財力不足、規劃不全的旅游資源要封存保護,避免粗放開發利用而破壞其本色屬性。
(二)立足實際、激活要素,實現旅游體制機制突破
一是成立旅游發展委員會。借鑒武隆、大足、云陽等地經驗,成立以縣主要領導為主任的縣旅游發展委員會,代表縣委縣政府對全縣旅游發展進行統籌,委員會副主任兼任旅游局局長,扭轉大產業小部門“小馬拉大車”格局。二是完善體制機制。建立完善旅游決策執行機制、定期研判旅游機制、項目前期儲備機制、政府主導投入機制、部門整體聯動機制等五大機制,實現由單一體制向綜合體制機制轉變。三是搭建投融資平臺。要堅持市場主體、政府主導原則,用好用活政府資金。要搭建融資平臺,做大做強集團公司,提高融資能力。可引入有實力的上市公司注入資金參與我縣旅游開發,可實行企企聯合、銀企聯合方式,力爭5年融資50億元,投入我縣旅游發展。四是強化旅游人才支撐。要加大對短缺性旅游專業人才引進力度,落實相關優惠政策,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干得好。
(三)科學規劃、精準定位,實現旅游品牌形象突破
一是科學設計旅游規劃。堅持“大旅游、高品位”和“先規劃后開發、無規劃不開發”原則,把巫溪旅游融入到重慶大三峽旅游和“秦巴山區”格局中,按照“一中心、兩支點、多線路”的總體布局,做好專項旅游的設計和策劃,尤其要做好紅池壩這個核心專項規劃,真正把紅池壩打造成為“度假勝地、養生天堂”。二是合理定位產業業態。抓住巫溪作為長江三峽旅游精品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奉節-巫溪-巫山“金三角”一體化環線重要支撐、“自然國心—秦巴山區旅游核心”三大定位,根據資源狀況,科學定位巫溪旅游產業業態。巫溪的旅游資源可以在“六個一”上大力挖掘,一個壩(紅池壩)、一條河(大寧河)、一個谷(蘭英大峽谷)、一個峽(妙峽)、一座城(大寧古城)、一個字(巫)。三是聚力打造旅游品牌。第一,打造巫咸古國文化旅游品牌。以歷史文化游、名勝古跡游、古鎮尋覓游、解謎探險游為主題,重點開發巫溪歷史名人春申君和巫文化、鹽文化體驗旅游帶。第二,打造紅色旅游品牌。發展紅色追憶游,促進人文景觀、歷史景觀與自然景觀融合。第三,打造“森林氧吧”品牌,發展巫溪山水生態游。第四,打造節慶旅游四季品牌。春天舉辦 “農耕文化節”,夏天舉辦 “大寧漂流節”,秋天舉辦“農事采摘節”,冬天舉辦“紅池壩滑雪節”等,游客無論何時到巫溪,都能感受到巫溪特質旅游文化。endprint
(四)合理布局、點線結合,實現旅游投入重點突破
一是聚焦一個中心。要收縮全縣旅游發展戰線,握緊拳頭,集中力量,整合資金,用大投入建大景區,在“紅池壩”這個中心建設上全力突破,優先把紅池壩建好建強,真正將紅池壩打造成“度假勝地,養生天堂”,真正成為巫溪旅游的代名詞,真正成為巫溪全域旅游發展的“引爆點”。二是精選兩個支點。以大寧古城改造和寧廠古鎮復建為第一支點,重推旅游城市建設,打造“城即是景,景即是城”,發展縣城近郊的雙溪溶洞、懸棺文化、寧河漂流等項目。以紅池壩東西兩線和奉溪高速、巫鎮高速布局鄉村旅游重要節點為第二支點,精選3-4個點,整合縣農委、林業等部門的項目和資金,每個點分別集中扶持30個左右鄉村旅游重點戶,以舉辦各有特色的鄉村旅游文化節為抓手,逐步形成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三是打造精品線路。要積極推進區域協作,充分銜接神農架、西安、十堰、宜昌、武漢大旅游以及市內巫山、奉節,構建起多個“金三角”、“多維角”旅游環線。加強縣內旅游線路打造,推出“一日游”、“二日游”、“五日游”等精品線路。四是改善基礎設施。全力爭取外聯,早日形成“水、鐵、公、空”的立體交通網絡,突破交通瓶頸;圍繞旅游,加快推進縣內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信息、商貿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旅游基本要素,完善旅游設施配套。
(五)整合資源、統籌推進,實現旅游融合發展突破
以全域旅游為目標,以“旅游+”為載體,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一是與生態農業相融合。要充分發揮我縣生態優勢,在“農林水”上做足文章,堅持“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發展生態觀光、林下休閑、園中采摘、田上農耕、特色節會等鄉村旅游項目。二是與邊貿物流相融合。抓好農副產品、文化商品、特色美食、旅游紀念品等商品開發,進一步延伸旅游產業鏈條。發揮自然國心的旅游集散功能,強化邊區商貿旅游輻射帶動作用,優化布局美食休閑文化街和綜合旅游購物中心。三是與特色地域文化相融合。將“巫咸文化”作為巫溪旅游的核心文化,輔之以紅色文化、民間文化、歷史傳說等多種文化形態,共同構成巫溪旅游文化基礎。要搭建文化載體,復建大寧河古棧道,新建鹽文化博物館,修復“春申君故居”。加大具有本土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力度,加強對巫術表演等即將失傳的文化保護和傳承力度,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藝演出節目,各重要景點在節假日輪番定時段演出。
參考文獻: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為》
[2]李孝坤,《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3]陳志永、 吳亞平、 李天翼,《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階段性演化與產權困境分析——以貴州天龍屯堡為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