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要: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服務性,是社區發展的產物,而全面開展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活動,使其適應社區發展的要求,理應重視優化課程模塊,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師資素養。本文將簡析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方案,并提出個人見解。
關鍵詞: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方案
開展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活動,有助于促進該學科的發展,從理論與實踐等多重角度革新傳統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與書面成績,歷練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職業技能,為社區單位培養高素質后備人才。本文將從構建完整的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加強高職院校與社區單位的合作;強化師資建設,做好教學評價工作等三個方面來淺談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方案。
一、構建完整的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推動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教師首先要協同學校構建完整的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細化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課程模塊。目前,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主要分為四大模塊,分別是基礎知識模塊、專業核心技能模塊、專業擴展模塊和綜合實訓模塊。專業核心技能模塊設有《社區建設與管理》、《社區服務》、《社會工作方法》、《社會服務項目管理》等課程。這一階段中教師在強化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還要利用課堂、校內實訓基地、工作室和校內專業技能大賽等空間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技能;專業擴展模塊的課程有《人力資源管理》、《團隊合作能力》、《社交口才》、《解決問題能力》等課程,該階段是在專業基礎知識與核心技能的培養基礎上,開展綜合性拓展技能訓練,目的是擴展學生們的知識面,提高職業和道德素養;綜合實訓模塊包括核心課程實訓、假期社會實踐以及頂崗實習三個部分組成,該階段的主要教學活動是組織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之下,熟練運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并能夠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應結合四大模塊的不同目的和要求,做到不同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與配合,并且要合理安排課程的先后順序,做到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逐步進入專業角色;指導學生熟悉和理解專業理論知識,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學會與人溝通與交流,強化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最終促進其職業發展。
此外,教師在開展校內實訓教學活動時,應組織學生運用課堂、校內模擬社區、工作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等空間資源構建完善的“仿真社區”,運用情境教學模式、互動教學模式和項目教學模式,充分融合與滲透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課程理念,從而全面增強學生的知識水平、職業技能和道德素養,構建良好的師生交流空間,增強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能力。
二、加強高職院校與社區單位的合作
順應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改革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理應緊密加強本校與社會服務機構和社區組織的合作與聯系,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組織學生參與居委會以及服務機構的志愿活動,如慰問留守兒童、走訪空巢老人及為貧困家庭提供幫助等等,組織專業學生團隊參與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創投,這樣能夠為學生構建集教學、理論、實踐、管理、職業服務為一體的校外實訓環境,全面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與服務意識。廣東某高職院校曾經就為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學生搭建了良好的校外實訓平臺,組織學生與居委會合作,共同解決“社區死角”問題,幫助貧困家庭、開展社區文化服務活動;同時該專業得到了社會服務機構的支持,建立了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參與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創投機會,該項目針對社區中某一特殊群體,由學生團隊自主策劃并開展服務,從而有效加強了學生的實踐專業技能與服務管理能力。
三、強化師資建設,做好教學評價工作
高職院校應重視完善本校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師的培訓工作,強化師資建設。除此之外,高職院校應注意細分師資考核程序,提升師資考核機制的全面性與客觀性,將考核程序分為三步,在師資隊伍管理實踐中,師資考核工作是由一系列具有先后次序的工作組成的,一般包括確定評價標準、實施評價、全面評價、評價面談和確定師資考核改進方案。在確定師資考核標準時應注意評價標準必須要客觀,不能過高或者過低,應該以完成教學工作所達到的可接受程度為標準,同時要盡可能對標準進行量化;在實施評價時,應明確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是將工作的實際情況與評價標準進行比較,確定教師績效的等級,并發現需要改進的問題;進行評價面談時,應做到坦誠溝通,確保師資考核管理工作以積極的態度順利開展。在確定師資考核改進方案時需要對原方案進行改進,使之更加切合實際。而且,高職院校要注意采用目標考核法、等級法與360度績效評估法等方式來執行師資考核工作。其中,目標考核法是一種主要以某階段的教學工作成果為依據做出評價的方法。它是目標管理原理在師資隊伍管理中的具體運用,與師資隊伍管理工作目標體系以及師資質量提高工作相聯系。這種方法要求根據教學目標管理原理和教師工作責任制確定師資隊伍管理工作的子目標。等級法的使用較為廣泛,要求將反映教師績效的諸多方面歸納為若干條目,如教師的職稱(像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等)、與他人的合作程度、對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工作的熱誠、文化知識素養、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實踐技能等;而每一項內容都有優良中差的等級。對師資教學評價管理工作各方面有一個相應的評價,各項評價的總和是對教師績效的總評價。而360度績效評估法(360-deree feedback)可以使師資考核與評價結果更為客觀、全面和可靠,能夠促使全體教師全面認知自己和本質工作,改善教學方法,激勵全體教師參與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工作的改革與優化,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促進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的發展。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定期參與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聽課評價工作,在聽課活動結束后,指導代課教師全面創新教學方法,做好理論講解與實際教學,輔助學生在提高卷面成績的同時強化自身的實踐技能,從而全面提升師資隊伍,完善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評價工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優化高職院校社區與服務專業教學方案和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教師首先要協同學校構建完整的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細化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課程模塊,加強本校與社區單位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服務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與服務意識;高職院校應重視強化師資建設,全面做好教學評價工作。
參考文獻:
[1]薛艷萍.高職院校社區與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2(12)
[2]王凱,曹英梅.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推動沈陽社區文明建設的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1)
[3]孫華.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使用[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2)
[4]田紅艷,劉蘭. 高職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