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彼得一世改革和洋務運動在中俄兩國歷史發展及近代化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二者都將進行教育改革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之上,且在發展教育活動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相較此前的教育發展都具有明顯的“新式教育”的特點。
關鍵詞:彼得一世改革;洋務運動;新式教育
18世紀初,彼得一世在俄國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學習西方的改革,將俄國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開啟了俄國的近代化進程,拉近了俄國同西歐國家間的差距,躋身世界強國之列。19世紀60年代中國國內開始掀起了一場由洋務派官員為代表的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這次運動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開始。在彼得一世的改革及“洋務運動”中,教育改革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俄兩國的近代化進程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開啟了兩國教育近代化的開端。
一、發展新式教育主要措施
彼得一世與洋務派在發展新式教育的過程涉及了諸多方面,成果十分豐富。本節僅選二者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中較為重要的相似部分加以比較說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派遣留學生和考察師團,發展留學教育
在開始自己的改革事業之前彼得一世就派出了幾批由年輕人組成使團前往西歐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1697年第一批的兩個使團被派往荷蘭,英國和意大利等地。1716年又有30名青年被派往派往荷蘭、意大利和西班牙,學習語言、軍事及航海知識。除此之外,彼得一世還向西歐國家派遣了眾多留學生學習西歐的先進藝術文化,1712-1724年期間又有12名青年被派往意大利學習雕塑。由此看來,向發達地區派遣留學生是彼得一世時期培養先進人才和發展教育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
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也向外派遣了大量留學生。在李鴻章,曾國藩等洋務派官員倡導下,1872年第一批留學生由清政府資助,被派往美國學習軍政、船政,制造等。1877-1886年,洋務派官員陸續派出三批學員赴歐學習,這些留學生回國后陸續被分配至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總局等洋務派機構任職,很多人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為洋務派各項改革活動及實業發展提供了大量急需人才,是洋務運動的碩果之一。
(二)設立大量新式學校,聘請外籍教員,培養急需人才
彼得大帝在實施教育改革伊始就意識到建立自己的教育機構,培養本國急需人才的重要性。彼得一世改革時期俄國國內建立了大量的世俗學校,打破了之前教會壟斷教育的局面。1701年彼得一世下令建立了俄國的第一所世俗學校—莫斯科數學與航海學校。此后還設立了算術學校、工程和炮兵學校、醫學專科學校、醫護學校等。
洋務運動時期也是中國新式學校出現的一個高峰時期。不同于早先的私塾等教學機構,洋務派仿照西方建立了更為科學高效、符合發展需要的新式學堂。1862年,洋務派在北京設立專門培養翻譯人員的京師同文館,1863、1864年分別在上海、廣州設立了廣方言館。同時,洋務派還設立了一系列軍事學堂:福州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廣東水師學堂、天津武備學堂等。此外設有一批工業和技術學堂,如上海機械學堂、天津北洋電報學堂等。這些學堂為當時的中國海防建和近代化建設貢獻了大量的軍事和技術人才。
(三)注重自然學科等實科課程,重視海軍軍事教育
區別于以往的教會學校,彼得一世在國內下令設立的新式世俗學校為算術,外語,航海,工程,炮兵以及海軍學校等,主要教授算術、幾何,三角測量,繪圖,筑城學和炮術等課程。
彼得一世執政期間,奪取北方出海口一直是其事業的重心之一。北方戰爭前期,俄國并沒有一直足以支撐其對外擴張戰略的強大海軍,軍隊中也無具備航海知識和海軍戰略思想的軍官以及制造先進設備的工匠。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貴族青年到歐洲學習地圖繪制、航海、學習船舶制造等海軍軍事知識。這一時期的新式世俗學校為俄國培養了大量的海員,工程師,地形測繪員,海軍軍官,政府公務人員等。
在鴉片戰爭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洋務派充分認識到西方國家的船堅炮利,同時也意識到加強海防、建立新式海軍的迫切性。因此在發展新式教育伊始洋務派就力求從西方學來這些先進的軍事及工業科技。初期開辦的京師同文館在教授外語的同時,后又加入算學,化學,物理,天文,地理等自然學科。主要的幾個新式學堂如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等都開設了船舶制造、航海理論、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力學等自然科學學科,船舶制造,機械制圖,武器制造等實科門類,以及一系列的海軍軍事課程。
二、在發展新式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差異
首先,17世紀末彼得一世開始改革前俄國國內的教育是為教會所壟斷的,教育主要為宗教神學所服務,教育被視為個人私事,這與當時西歐國家發達的教育體系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在洋務運動之前,中國國內就已經有了一套比較系統完善的傳統教育制度,從中央官學的國子監,總學,到地方官的府學、州學、縣學、社學再到各地的私人書院等,系統相對完善。但是這一時期的教育機構以講授程朱理學為主,以講習八股,應對科舉考試為目的,其教學內容帶有很強的封建性,并不符合洋務運動時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需要。
其次,中俄兩國在推行新式教育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阻力是不同的。彼得一世所推行的文化教育改革以沙皇為首,自上而下,強制貴族接受教育,是一次代表國家意志的變革。在發展新式教育的過程中他培養了一批忠于自己的新式人才,面臨的壓力相對來說是較小的。而反觀洋務派在推行新式教育的過程中所面臨的不僅是已經根深蒂固的傳統封建文化,且還面臨著來自清廷中央的封建頑固派勢力的阻撓,因此洋務派發展新式教育面臨著更大的阻力,這也是洋務派發展新式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夠完善的根本原因。
最后,洋務派并沒有像彼得一世那樣建立起俄國科學院這樣的科研中心。科學院的建立被認為是彼得一世教育改革最偉大的成就之一,1724年根據彼得一世的訓令仿照西方建立了這所俄國科學中心,它是一所擁有國家地位的自治機構,為俄國日后取得世界范圍內的科學成就奠定了基礎。而洋務派對于西方先進科技的學習僅是一種拿來主義,這種浮于表層的簡單模仿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落后于西方的問題,也不利于長遠的發展。且洋務派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也使得其所設立的新式學堂中以西方自然科學為主,對于西方的人文學科、藝術等領域涉及甚少,而彼得一世不僅在本國建立起了一套俄國自己的科研中心和各種機構,注重于自然科學自主發展,對于西方教育文化的學習是更為全面的。
三、結語
對于彼得一世改革以及洋務運動的評價至今為止都依然存在爭議,但是對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它們取得的巨大的成果是得到了積極的肯定的。教育的發展與改良在社會發展中起著基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通過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為國家和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基礎。我們應當充分重視教育發展,加大國家和社會對于發展教育的支持,不斷學習先進的科技文化,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
作者簡介:何衛,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