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九十年前,八一南昌起義的第一槍打響了中國共產武裝反抗的開始,把中國共產黨這支紅色政權推到了時代的風頭浪尖。九十年后,當來華訪問的外軍代表人離別收到我們贈送的小禮品時,小聲發問:“八一”這兩個漢字是什么意思?我們娓娓道來,不能忘卻金星閃耀的八一軍徽背后,是老一代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澆鑄而成。外軍代表由衷尊敬佩戴八一軍徽的中國軍人。
我們明白,軍人之間的敬佩不會憑空產生。自1840年以來,中國沒有一支軍隊像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樣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甚至成為他們研究的課題。這是先輩留給我們的資本啊!九十年滄海桑田,中國共產黨人憑借著敢將日月換新天的毅力和決心,帶領著苦難中的華夏兒女,經歷戰火硝煙,饑餓貧窮,迎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中國。八一南昌起義的組織者,至今已無一幸存。但八一軍徽在不息的軍號和嘹亮的國歌聲中,默默完成著生命的接力與更替。像一株參天巨樹,葉片年年脫落,新芽歲歲破枝,增長著一圈又一圈堅實的年輪。
聽,強軍戰歌的號角再一次吹響,未曾經歷炮火硝煙的我們該如何不負眾望,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崇高理想?在軍徽面前,每一代軍人都是過客。正因為來去匆匆,有些人便只求功名利祿,聲色犬馬。新時代的中國軍人,如果一味沽名釣譽,為一己榮辱而將國家安全棄之腦后,那就玷污了軍徽的榮譽。或許也正因如此,我們要去緬懷歷史。歷史是本翻不爛的教科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養分蘊含在其中。
一、歷史險象環生,革命坎坷多曲折
歷史總是那樣的波瀾壯闊,八一南昌起義的背后充斥著那么多的偶然,但這一切的偶然終逃不過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革命的必然。九十年后的今天,當我們慶祝這一偉大勝利,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成立,誰又曾知道八一南昌起義的策劃決定于一間廚房之間,起初也曾有過反對的聲音,第一槍的打響竟是那樣的出人意料。縱使起義一波三折,但在共產黨人的大智大勇面前,武昌城上空響徹了勝利的歡呼。
起義雖然成功了,但革命火種的保留卻是那樣的來之不易。起義部隊南下,當時滇軍遍布江西。1927年9月初,南昌起義軍不得不于三河壩兵分兩路。主力部隊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率領直奔潮汕,朱德率領部分兵力留守當地,阻敵抄襲起義軍主力部隊后路。局面困難且嚴峻,當時已近冬天,官兵仍然穿著單衣,有的甚至還穿著南昌起義時的短褲,打著赤腳,連草鞋也沒有,楊志誠上將后來回憶道:“每個人都考慮同樣的問題,現在部隊失敗了,到處都是敵人,我們這支孤軍,一無給養,二無援兵,應當怎么辦?該走到哪里去?”部隊面臨頃刻瓦解、一哄而散之勢。南昌起義留下的這點火種,有立刻熄滅的可能。
關鍵時刻,朱德站出來了。在天心圩軍人大會上,朱德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胸中那股對革命不可抑制的激情與信心像火焰一般傳播給剩下的官兵。兩萬多人的南昌起義隊伍,最后真正保留下的僅有800人,而就是這800人后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基礎,戰斗力的核心。
南昌起義的火種,從此再也沒有熄滅。
二、歷史奔騰不息,信念難得需不棄
歷史是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暗流于無聲處涌動,怎樣能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中流砥柱?
唯有信念。
人的一生漫長,但關鍵時刻就那么幾步。陳毅曾說:“朱總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眾情緒低到零點,灰心喪氣的時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眾的革命信念,這是總司令的偉大。”什么叫力挽狂瀾?這就是力挽狂瀾。我們常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并不排除某些關鍵時刻,領導人的信念與決心是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朱德無愧為新中國十大元帥之首。
縱使歷史確實有很多東西難以預測,但面對難以預測的歷史和難以把握的機遇起關鍵作用的,仍然是人的素質和信念。而恰恰是信念最終匯聚成了歷史的自覺。新中國的成立,和平時期的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批在戰火硝煙中英雄輩出,戰將樹立的隊伍是否仍能繼往開來,無往不勝?回答這個疑問需要的不是理論,而是實踐。雷鋒,蘇寧,這兩位杰出的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高擎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讓昔日熠熠生輝的八一軍徽光芒仍然不減當年。世界上任何一支隊伍都離不開血液里淌著必勝信念的軍人的獻身。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未來,在于千千萬萬個雷鋒和千千萬萬個蘇寧。
當五星紅旗在國歌聲中冉冉升起,“把我們的血肉,筑起我們新的長城”。那些在茫茫瀚海中駐扎南海高腳屋的海軍陸戰隊,在滾滾洪水前死守荊江大堤的空降兵官兵,那些長年累月巡邏于邊疆大漠的邊陲衛士,日日夜夜攻關于實驗室,為我軍新型裝備嘔心瀝血的專家教授,他們懷揣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筑起了新時期祖國的鋼鐵長城。
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守四方。經歷艱難困苦的人民軍隊,在續寫強軍夢的篇章上必將玉汝于成。
三、歷史推陳出新,思想牽頭待迸進
力量不會不會從天而降,先進的科學技術也不是生來就有戰斗力的,其終究在于我們對技術的感悟理解,發覺其所顯現和蘊含的全部意義。對技術的不同理解和感悟所產生的不同效用,不但導致完全不同的應用和發展方向,其結果也會大相徑庭。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火藥,在中國,火藥只是煉丹長生的產物和驅鬼敬神的信物。我們沒想到火藥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后,被裝入槍筒推動彈丸射殺對方,熱兵器時代由此誕生并開始大規模取代冷兵器,世界第一輪軍事變革由此發生。再比如羅盤,我們發明羅盤是為了看風水,為了判明何處好建屋,何處好修墓。我們同樣也沒有想到,歐洲人把我們發明的羅盤裝到他們船上去揚帆遠航,先探索世界,然后征服世界。現在我們還能簡單的說,中國是因為技術落后導致被迫挨打嗎?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了思考,對技術的理解和感悟不同,致使所產生的效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和民族的興衰。
新時期,習主席大抓科技興軍,我們不能停留在等待新的技術和新的武器出現,不能讓新技術,新武器倒逼產生新思想。一旦當技術的進步用于軍事目標,就會強制性要求指揮員改變以往的作戰方式和作戰思維,這種傳統的模式不是我們想要的變革。古代先哲們言“形而下者為之器,形而上者為之學”,但脫離“器”何以談“學”,何以謀軍事創新。一味地鉆進象牙塔里求高深,求抽象,脫離了軍事實踐,便會制約軍事創新,制約戰斗力的生成。
要實現強軍夢的宏偉藍圖,就必須建立形成一批思想上的先行者,克服瓶頸,跳出傳統,打開新天地。
歷史的車輪不曾停滯,強軍夢的征程仍在路上。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為打贏現代化信息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緬懷歷史,緬懷八一南昌起義的革命先烈。從他們手中接過歷史的交接棒,必勝的信念重燃希望的火種,中國未來在年輕一代的我們的手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未來在每一位獻身國防的官兵手中。
大時代當有大擔當。
現實已經展示,生活于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的時代,多么有幸。
歷史將會證明:擔當于這樣一個走向復興的關鍵時刻,多么有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