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穩,天下穩,農業興,天下興。我國是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農業大國。保持農村的穩定和發展,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法治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良好的農村法治建設。因此,有必要對當前影響農村法治建設的因素進行必要的分析。
一、農村經濟物質基礎的薄弱
農村法治的基礎就是農村經濟,是農村市場經濟,農村經濟的狀況決定著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農村法治的演進。大多數農民對法律不了解,法制教育匱乏。法制教育的匱乏源于農民文化知識的匱乏,農民文化知識的匱乏源于農民文化水平的低下,農民文化水平低下源于農村經濟的落后。如此循環看來,農村法治就缺乏茁壯成長的土壤,缺乏法治社會所要求的市場經濟基礎。農民對糾紛的解決途徑往往普遍選擇村干部調解或和解的方式。農民的低收入和貧困阻礙了農民選擇成本較高的訴訟程序,使人們對訴訟望而卻步,不到萬不得已決不“告官”。農村司法資源嚴重不足,辦案經費的缺乏,使“人情案”、“金錢案”、“創收案”較盛行,嚴重損害司法機關的形象,進而影響人們對法律權威的看法。
二、農村法治供給的不足
在農村,運用國家法律、法規解決各種糾紛的單位是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務所等。目前,農民遇到糾紛不愿找派出所、法庭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關鍵是派出所、法庭等單位不是按村設置,距離鄉(鎮)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務所位置較遠的村民發生了糾紛后,如果跑鄉(鎮)是不方便的,也跑不起。由于經費、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基層部門解決糾紛的能力、水平有限,許多實際問題難以解決。司法調解員的調解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的法律需求。律師,在今天的大中城市已不再稀缺,但在廣大農村和城市的邊緣地區,則難以看見律師。我國實施法律援助制度近十幾年,成績斐然,法律援助工作已步入良性軌道。但是,受援助的案件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并沒有法律援助中心。雖然每個縣城都有律師事務所和法律援助中心,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律師對涉農案件感興趣。
三、傳統農村文化的不良影響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學說為思想根基,強調人治而輕視法治,漠視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把治理國家的好壞寄希望于“清官”、“圣君”、“賢達”。 我們有著悠久而深厚的傳統文化存量,這些東西都積淀著祖輩們思考和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智慧和經驗。相反,這還在一定程度上在農村中以民間規范、風俗習慣等開工獲得了延續,進而影響著現代農村法律文化的面貌。法治的實現與否關鍵是依賴于人們的自然習性和法的觀念。我們可以通過引入外部法律制度來弱化農村中傳統的民間規范,但我們相當長時期內還不可能真正徹底消滅民間規范后深藏的傳統文化,傳統法文化仍然在深深影響著村民們的法律觀念和行為模式,并且通過這種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抵制甚至架空了本本上的法律制度。
四、農村基層干部的法律意識淡薄
表現為兩種現象:一是個人意志大于法。目前在鄉鎮還普遍存在這種觀點:一把手是絕對真理,二把手是相對真理,三把手以至老百姓是無真理。權大于法的現象十分嚴重。二是“愚民政策”,不告訴老百姓有關法律規定的具體內容,個人說了算。這樣其在操作過程中就有了很大的彈性和自由度,老百姓也就不能監督其行為是合法還是違法。少數領導對法律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功能認識不足。部分領導只注重經濟利益,不能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沒有真正做到帶頭維護法律的權威性。久而久之,農民就會認為法律在農村是不被重視的,無用武之地,所以,法律的權威性就會逐漸減弱。另外,在基層,經常會遇到上級領導批轉下來的群眾上訪信件,而這些上訪信件中的許多問題本應批轉到司法機關處理,黨委、政府不能也不應該包攬一切,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合法,也產生了消極、負面的影響。
五、老百姓的法律意識較差
在農村,知法懂法的農民很少,他們對于法律的認識僅限于這樣幾種情況:1.重權利輕義務。老百姓要么不懂法不學法,要學只看其中的權利條款,而忽略義務條款。2.以案為法,規避法律。當鄰里發生糾紛時,老百姓也知道去看一些法律書,但由于知識水平有限,一知半解,那就只強調對自己有利的事實,不理睬別人的爭辯或司法人員的講解,給司法調解增加了難度。另外,有的人了解法律是為了規避法律,逃避服兵役就是一例。3.法不罰眾的思想嚴重。在農村,由于這種法不罰眾的思想,滋長了某些老百姓的無理取鬧氣焰。削弱了政府的威信,損害了政府的形象,老百姓一不滿意就可能上訪,圍攻政府部門,提出許多不合理的要求,使得政府的正常工作無法進行,更談不上依法治理了。總之,在農村由于大多數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不高,整體素質普遍不高,就使得依“法”治理的農村顯得單薄無力,甚至束手無策。
六、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缺乏連續性
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并且外出務工人員多,集中普法較準,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陷入困境,普法工作推以深入開展,不少群眾對近幾年頒布的新法律、新法規一無所知,特別是農民工不懂得如何依法維權,也有的農民因缺乏法律觀念和法律知識,對外界不良因素缺乏識別能力和抵制能力,自覺不自覺地誤入歧途,墜入犯罪深淵。
七、監督機制不完善
主要表現在:有的地方,在村委會選舉中沒有嚴格按照法定程序來進行,推舉候選人時,采取“事先內定”方式,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沒有反映群眾的真實意識;有些地方的鄉鎮黨委、政府動輒對村委會的工作進行干預,越權處置村委會職責范圍內的事項,隨意向村委會發布命令,進行人事任免;有些地方對村委會的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致使村委會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些地方的村民代表大會形同虛設,根本無法對村委會行使監督的權力;有的地方在調解民事糾紛時,把一些刑事案件或其他應受法律制裁的案件也作為民事糾紛來處理,違反了法律等。
八、農村仍存在不少不穩定的因素
主要表現在:有的地方不執行黨的農村政策,隨意侵犯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經營自主權、違法批地占地,肆意加重農民的負擔,向農民亂收費、亂攤派,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有些地方非法宗教、邪教組織和封建迷信活動日益猖獗;絕跡多年的賣淫嫖娼、販毒吸毒、賭博敲詐等活動已開始在一些農村迅速蔓延,同時農村中“村霸”、“鄉霸”、“海霸”、“山霸”現象大量存在;在省際之間、地區之間、縣市之間、鄉村之間發生的區域糾紛較多,由于利益的驅動,使矛盾激化,沖突加劇,流血事件時常發生;假冒偽劣泛濫成災,涉農部門服務滯后,致使農村市場無序,經濟秩序混亂等。
作者簡介:全義學,工作單位:中共重慶市潼南區委黨校,職務:教務科長,職稱:法學高級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