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
結合愉悅情境,培養應用數學意識;設計實踐性作業,改革作業形式;設計“生活數學”系列活動,養成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與能力。
應用數學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我們教師必須以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指導思想,積極探索與構建生活中的數學體系,注意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生活中去,或將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用數學的思維去看待,并把它帶入課堂,運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知識源于生活,它的發展,深化也都離不開生活。小學數學更是與日常生活結合最緊密的學科之一。在教學中若從現實生活出發,將教材理論與現實活動有機結合,既順應小學生的年齡段特點,又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以達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本身的抽象性,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難點。他們的思維正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要他們理解的接受,消化抽象的數學知識,單憑教師的講解是無法實現的。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加強實踐,自主探索,以理解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更好的理解數學,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呢?
一、結合愉悅情境,培養應用數學意識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缺乏主體性和主動性,顯然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去探究知識、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的意識必須從低年級入手,在小學低年級就有意識的加以滲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為主。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與應用數學是意識呢?教學中要善于利用課本中的例子為背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使學生感到學習材料與生活很貼近,以積極主動的我要學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如學習十幾減9退位減法的內容時我改變了原來的教法,讓學生做售貨員和顧客,通過對原有貨物、賣出貨物以及剩下貨物的體驗,加強對十幾減九退位減的理解。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興趣高,參與面廣。接著讓學生針對情境互相編題,學生學習的激情達到了高潮。學生通過參與實踐式數學情境,自然而然認識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增強對數學的親切感,某種程度上培養了學生對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設計實踐性作業,改革作業形式
傳統的作業形式是學生做教材或教師早已編制好的類似于例題的習題,學生可以不動腦筋的依樣畫葫蘆的解答完所有的作業。這樣的作業已部分地失去了其“生命”的價值,而只是成為考試的附庸,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
為此,我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為彌補其不足,往往結合學生的實踐活動,以活動為載體,不定期的為他們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所謂實踐性作業,是相對于課堂作業、回家作業等一些書面作業而言的,它需要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完成的作業。這樣,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而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例如:學校開展進公園游覽活動,教師27人,學生203人。門票價格為:一:成年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二:團體30人以上(包括30人)每人20元,按照這種價格,我們怎樣購票省錢?請大家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一種購票方案。學生設計后,將不同購票方案在全班進行公布并進行比較,選優。讓學生自己從中選擇一種都認為最好,最省錢的方案。這種數學活動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理財的意識,又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了活動的組織能力。
三、設計“生活數學”系列活動,養成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與能力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脫節,是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現已成為各發達國家課程內容改革的共同取向。國外一些專家提出“用數學于現實世界”的口號,對實用性的知識十分重視,力求學不在多,而在有用。為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形態,掌握實踐中常用的一些數學知識與方法,會用書本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和初步具備把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我為學生開設了“生活數學”系列活動,架起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
如在教學質量單位時,為了讓學生感受1克,1千克,1噸的實際質量,我讓學生稱出1克黃豆的質量,數一數黃豆有多少粒,并把這些黃豆放在手心掂一掂感受1克的實際質量,再稱出1千克的白糖裝在袋子里,讓每一位學生試一試1千克質量在手上的感覺。教學1噸的質量單位時,先讓學生自報體重,然后找一位體重是25 千克的學生,讓其他學生都來背一背,體驗一下25千克的實際質量,接著我提問:多少個25千克合起來是1000千克?學生正確回答后,我告訴學生:1000千克就是1噸的實際質量,你們能體會到嗎?這樣,就使學生對這三種質量單位都有了感性的認識。
再例如在教學厘米的認識時,當學生初步認識1厘米的實際長度后,我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通過觀察,比較,判斷,學生知道了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一個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語文課本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等等。在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比較中,學生對1厘米的實際長度有了深刻的認識,由于學生對這些身邊的事物比較熟悉,容易辨別,所以對所學的數學概念掌握的就更牢固了。
綜上所述,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有利于課內外的聯系,校內外的溝通,學科間的融合,也有利于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正確應用創造更為廣闊的時空場所,還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均衡發展。這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必由之路,也是造就跨世紀人才的必由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