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他不僅在史學、文學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產生了深遠影響, 而且在經濟思想領域亦有獨特見解。司馬遷深受乃父司馬談道家思想的影晌,高度認同并自覺接受了老子辯證的軍事哲學思想,融匯在《史記》的寫作中。司馬遷“因俗以治”思想給現代國家治理帶來了眾多啟示:一是要尊重風俗習慣并加以因勢利導;二是要注重習俗等非正式制度與正式制度的兼容;三是要讓好的習俗成為一種穩態均衡而固定下來并延續下去。
一、司馬遷的兵學思想
一
(一)嚴明的軍紀是制勝的永恒法寶
首先,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記述了許多事指揮家整肅軍紀、嚴明軍法的生動故事,如《司馬穰苴列傳》記載:穰苴日:“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于是景公許之,使莊賈往。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日:“旦日日中會于軍門。”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日:“何后期為?”賈謝日:“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穰苴日:“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袍鼓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于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于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對日:“當斬。”莊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三軍之士皆振粟。久之,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馳入軍中。這里,司馬遷假穰苴對莊賈行刑前所言。表達了自己對用兵之道的深刻理解:第一,嚴明的軍紀,不僅是一種組織原則和紀律約束,更是一種精神和信仰。軍命如山,令行禁止,不容絲毫動搖和懷疑,是取勝的根本保證,所謂“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袍鼓之急則忘其身”。第二。在軍紀面前人人平等。這不僅體現軍紀的神圣性.更大的意義在于,能讓普通士兵感受到尊嚴和價值,從而激發他們在戰場上的自覺意識和堅強的斗志。
(二)士兵永遠是戰爭的主體
兵將的關系,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某種意義上說,士兵才是戰爭的主體。沒有士兵的戰爭,是不存在的;沒有士兵的將軍,也是沒有價值的。因而,以士兵為主,一切依靠士兵,是取得戰爭徹底勝利的根本保證。《史記》中,司馬遷通過客觀敘述,記下了許多反映兵將關系的案例。
1.將帥愛恤士卒,上下之間血肉相連、榮辱與共的關系
《司馬穰苴列傳》記述穰苴將兵,“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贏弱者”。正是穰苴這種愛兵如子之情,使得一旦有軍情時,戰爭動員幾乎是多余的,“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那么,吳起這樣對待士兵.士兵又如何表現呢?“卒母聞而哭之。人日:‘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日:‘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予,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雖然這位母親的話,略帶心酸,但吳起作為一個將軍是稱職的。所以司馬遷補充說:“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
2.對士卒“若驅犬羊”,則必然導致戰爭的失敗
司馬遷之后約千年,趙宋王朝建立。在加強中央集權時,統治者最先考慮的,就是軍隊問題,對兵將之間的關系問題.可謂是煞費苦心:舉天下之兵宿于京師,創禁兵制,設三衙,以三帥統領禁軍;同時設樞密院,以樞密使主管禁軍;三衙與樞密院、三帥與樞密使之間的關系是,“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于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似再設以“更戍法”,名義上使士兵“習山川勞苦,遠妻孥懷土之戀”,實則是靠這種“戍守邊地,率一、二年而更”的頻繁換防,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斬斷將兵之間的血肉紐帶關系,“(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內,懲累朝藩鎮跋扈,盡收天下勁兵列營京畿,以備藩衛…… 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內外相維,上下相制,等級相軋,雖有暴戾恣睢,無所厝其間。
二、司馬遷的經濟思想
(一)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人性論與義利觀
司馬遷對人性的認識是他思考社會經濟問題的出發點。他在《貨殖列傳》開篇, 就提出了對人性問題的思考:夫神農以前, 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 口欲窮芻豢之味, 身安逸樂, 而心夸矜孰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 雖戶說以眇論, 終不能化。
(二)社會經濟管理的原則:善因論
在司馬遷之前,孑L孟等儒家思想中即有放任的因素,孔子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而先秦道家的無為思想,亦有放任思想的含義。戰國末期產生的黃老之學,主張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應無為而治。西漢初年,西漢王朝的統治者在經濟凋敝、社會貧困的窘境背景下,將黃老之學作為政府政策的指導思想,經濟放任主義在這一時期大體形成。但經濟放任主義還沒有具備自己的思想體系和理論基礎。直到司馬遷的“善因論”出現,才改變了這種狀況。司馬遷從自然人性的“終不能化” 的特點出發,提出了政府發展經濟應遵循的原則是:“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因” 的意思是順應、聽任, “善者因之”,意思是充分調動社會
中人們追求財富的積極性,以此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司馬遷思想的影響
司馬遷堅持倡導在全社會樹立禮義一統的核心價值觀念。按照司馬遷的觀點,“禮”為奠定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和社會典章制度的重要基石.“仁”的觀念促使統治者推行寬和慈厚的政策措施.并敦睦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實現社會和諧和國家統一。首先而重要的是要廣泛深入地實行以仁為本的禮義。司馬遷站在歷史發展前進的立場上,繼承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 “仁”化于人即道德完善。是天下大治的必要條件。漢文帝仁愛躬儉,勵精圖治,舉賢良方正以收天下英才,躬耕籍田以勸農桑,免田租,南睦南越,北和匈奴。“通關梁,不異遠方。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育群生。減嗜欲,不受獻,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誅無罪。除宮刑,出美人,重絕人之世也。”司馬遷通過漢文帝和漢武帝的對比,既闡明了“仁”是達到禮義一統的內質要素.“仁”是國家興旺發達、百姓幸福的根本,并且力圖倡導構建理想的禮義一統的社會政治模式:國家有一個像漢文帝這樣仁德的君王,在國君周圍有一批忠誠的大臣,遵循和履行禮治,工商業生產自由發展,國家不窮兵黷武,民眾的勞役賦稅負擔合理,和睦和諧,幸福安康。endprint
司馬遷禮義一統的社會政治思想,具有鮮明、濃厚的時代特色:順應中國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進而走向強盛的進程.強烈地表述了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天下富裕、百姓幸福的愿望。具體地說,認為國家是整個階級的國家,而不是帝王個人的私物,集中階級中一切優秀人才的智慧為國家強盛盡力.反對帝王專斷;一定程度地同情官吏的艱難、民眾的疾苦,肯定社會成員為維護自己的生存利益采取的必要行動。這表現出,司馬遷既要求維護地主階級統治長治久安的愿望,又表述出他對官吏作為、民眾生活的體貼關愛,他希望治理者和生存者能夠很好地協調統一,以保持禮義一統國家社會的安定。事實上他強調國家和民族的統一融合,提倡以德治國,主張簡政省刑,主張舉賢任能,贊成適時勢進行變革,肯定正義戰爭等一系列建立和維護禮義一統社會的觀點,對皇權統治者關注皇親國戚以外的群體、民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理政治國起到了重大作用。
《史記》首創五體紀傳通史體例,記載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氣勢恢宏,博大精深。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宗旨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就是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間的關系。在這個問題上,司馬遷是先秦以來“天人相分”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認為人就是人,天就是天,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通古今之變”,就是要探索歷史發展、國家治亂盛衰的變化及其規律。“成一家之言”,就是要寫出一部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闡明自己禮義一統的國家學說。為此目的,他在綜合前代史書各種體制的基礎上,繼承并創造了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組成的五體紀傳通史體例,十二本紀記帝王,三十世家記世族,七十列傳兼顧社會上層、中層、下層各行業人等,八書專記各種制度、事業發展變化,十表記錄各個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五體各自從不同的角度敘述歷史,又互相補充。組成完整、立體、宏闊、嚴密的有機整體,這種相互協調補充而形成的結構框架,溝通天人,貫通古今,反映了社會生活長卷總貌,顯示出司馬遷作為文學大家的卓越智慧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明]顧炎武.日知錄集釋[M].黃汝誠,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程金造.史記管窺[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
[3]劉乃和.司馬遷和史記[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4]王利器.史記注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5]《史記·貨殖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作者簡介:田雪(1990-),山東泰安人,現為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社會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