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
摘要:社會現代化和信息化進程的加快離不開數字信息技術的支持,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是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成熟的表現,在社會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其中數字音頻技術對廣播電視臺工程建設就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是我國廣播電視臺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技術,應該得到我們的高度重視。本文將就數字音頻技術的基本概述、優點、在廣播電視臺工程中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數字音頻技術 廣播電視臺工程 優點 具體應用
一、數字音頻技術的基本概述
數字音頻技術是利用數字音頻信號對廣播電視臺系統進行改善和升級的一種現代化技術,它通過先進設備對音頻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編碼進行數字化處理,保證信號的傳輸效果,控制信號的衰減程度,最終確保節目的錄制和播放能以最好的效果呈現出來。
數字音頻技術正蓬勃發展著,在我國的廣播電視業的應用越來越頻繁和多樣化,正在深刻地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是當今社會許多專業人士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數字音頻技術的優點
相對于傳統的音頻技術,數字音頻技術的優點明顯,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數字音頻技術使節目錄制更為便利
數字音頻技術在進行錄制時采用多個軌道的數字硬盤,可以分類將人聲、音樂等聲音分為不同的時間采集到硬盤中,通過整合和編輯,最終形成一個多元化節目。如此一來,在錄制中若出現某一方面的失誤,就無需全部重新錄制,只需重新采集失誤部分的聲音錄制到系統當中,通過插入新的軌道融合到原來的信息中,最終形成一個完好的節目。因此,數字音頻技術無疑給節目的錄制的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二)數字音頻技術提高了音頻剪輯的的精確度
數字音頻技術在進行音頻剪輯時,借助了帶有高解像度顯示器的計算機系統,將音頻進行數字化處理,以波浪性的形式將聲音信息呈現出來,而這些呈現出來的聲音最終會被進行特效處理、擴充軌道等步驟,使最后剪輯出來的視頻更具精確性。
(三)信息音頻技術有助于更好地進行信息管理
信息音頻技術有助于廣播電視臺工程更好地進行信息管理。這是因為,信息音頻系統帶有存儲信息的功能,且存儲空間相對于傳統系統更大,能將更多的音頻信息、資源信息等保存起來,使用者可以隨時快速查找這些信息并進行系統的分類、整理。
(三)數字音頻技術更加人性化
數字音頻技術以滿足人類的聽覺需求為出發點,是更加人性化的一種技術。數字音頻技術在傳輸聲音信號的過程中,在對音頻進行凈化的同時,增加了聲音信號的強度,使最終播放出來的聲音更加真實、更加符合人類的聽覺特點。特別是在公共區域、網上會議等的廣播中,能使聽眾對聲音信息更加敏感,提高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效率和質量。
三、數字音頻技術在廣播電視臺工程中的具體應用
如今廣播電視臺工程的發展已經離不開數字音頻技術的支持,數字音頻技術在廣播電視臺工程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具體如下。
(一)數字音頻技術應用于數字調音臺
數字調音臺在是廣播電視臺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廣播電視臺工程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是數字音頻技術在廣播電視臺工程中的正確應用。因為傳統技術在播放音頻時常常出現串音和失真等現象,而數字音頻技術在調音臺中增加了切換功能,優化了調音臺,降低了這些現象出現的概率,同時也使得調音臺能更好地適應不同的播放環境,方便操作者進行控制。
(二)音頻嵌入技術應用于廣播電視臺工程
音頻嵌入技術是數字音頻技術的一種重要技術,在廣播電視臺工程的應用更是恰到好處。音頻嵌入技術是借助信號分量將聲音信息儲存于特定的位置,并將這些聲音信息轉化成立體聲道或雙聲道的一種技術手段。音頻嵌入技術使得音頻和圖像得以同時傳輸給同一個區域,將不同頻率的聲音信息統一處理為同一個音頻或視頻,大大提高了廣播電視臺工程中對于信息的處理效率。另外,音頻嵌入技術還能將軌道中的各種聲音信息放大,通過系統分析這些信息數據,進而進行整合、完善和補充,從而使得最終呈現出來的聲音更加飽滿,音質更加優質。目前,音頻嵌入技術主要應用在節目的前期剪輯和后期處理中,簡化了傳統的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廣播電視臺工作的效率,同時了也節約了廣播電視臺的投入,有利于廣播電視臺工程未來的發展。
總之,數字音頻技術是現代一種十分重要的技術,特別是對于廣播電視臺工程的建設而言,更加是功不可沒。我們要重視對數字音頻技術的研究,深刻了解它的特點,靈活運用它的優勢,不斷擴展它在廣播電視臺工程中的應用領域,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完善數字音頻技術,從而促進我國廣播電視臺工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振哲. 廣播電視工程中數字音頻技術的應用[J]. 西部廣播電視,2016,(20):223-224.
[2]金妍,苗陽. 廣播電視工程中數字音頻技術的優勢及其應用分析[J]. 科技視界,2016,(03):83+76.
[3]廖毅. 解析廣播電視工程領域中數字音頻技術的應用[J]. 信息通信,2014,(02):278-279.
[4]徐俊,萬兵. 淺述數字音頻及其嵌入技術在廣播電視工程的應用[J]. 視聽,2013,(12):90-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