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英
摘要:戊戌變法和改革開放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的兩次偉大變革,其結局的背后隱含著有關改革成敗的某些規律性結論,諸如改革的客觀現實、改革的領導權、改革的戰略選擇、改革中的社會共識等等。
關鍵詞:戊戌變法;改革開放;差異性
1898年6月,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一場救亡圖存的改革運動,這就是著名的戊戌變法。戊戌變法最終雖然失敗了,但卻預示著“亞洲覺醒”的到來。開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時至今日已近39年。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的生活面貌以及精神面貌帶來了歷史性的變化。這兩場偉大的變革,在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同為改革,戊戌變法和改革開放有許多相同之處,同時也有顯著差別。比較兩者的成敗可以從客觀環境、主觀領導權、戰略選擇和社會共識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此來發現成功改革所需要具備的規律性因素,對中國今后的改革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一、客觀現實的差異性
以救亡圖存為己任,戊戌變法發生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產生的,比較而言,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國內外大局趨于穩定,人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由于兩者的客觀現實不同,必然導致結果不盡相同。
從客觀條件來看,戊戌變法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清朝自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至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已經歷200余年,即便沒有外敵入侵,王朝也已走向沒落。其次,清政府統治危機加劇。戊戌變法前,清王朝剛剛平息了太平天國運動,可謂元氣大傷。隨著甲午戰敗,民怨四起,國內動蕩的局勢日益加重。最后,帝國主義侵略不斷加深。自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社會逐漸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至甲午戰爭后,大量的割地與賠款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總之,戊戌變法前的客觀環境決定了變法很難獲得成功。
與之相反,20世紀70年代的改革開放則是另外一種景象。新中國成立后,經過50年代中期生產資料公有制改造,國民經濟得到了極大地恢復。1978年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大膽而勇敢地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成功地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與戊戌變法相比,改革開放處于一個較好的客觀環境下。一方面,改革開放發生時新中國政權剛剛成立30年,正處在一個國家政權的上升期。另一方面,作為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雖然面臨外交范圍的挑釁,但敵對勢力的侵略和強占已不復存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中日等關系改善,由此可見中國已經為改革掃清了所有外患障礙。可以說,良好的客觀環境為改革開放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二、領導權的穩定性
戊戌變法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領導權的不穩定造成的。一方面,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們并沒有真正掌握實權。以康有為代表的維新派們把希望寄托于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然而實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另一方面,戊戌變法受到了中央頑固派和地方實力派的阻撓。與戊戌變法不同,1978年的改革開放,建立在共產黨的穩健領導基礎上。首先是以共產黨為執政黨的國家領導集體,他們深刻意識到若不及時主動進行改革,中國將無法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機遇和挑戰。其次,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根本之處還在于執政黨始終沒有放棄自身的歷史責任與政治責任,發揮了執政黨在改革進程中的歷史主動性,確保了改革領導權的穩定性。最后,改革開放的領導者威望甚高,對社會下層的可控性也更強。改革開放時新中國剛成立三十年,雖經歷了若干挫折,但人民群眾對領導者的信賴度很高,人民群眾堅信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國力必將走向復興。
由此可見,要在一個大國推進改革必須在相當長時期內維持領導權的穩定性。沒有一個堅強的致力于改革的領導集體,就無法設想結構性的社會體制變革。
三、戰略選擇的系統性
改革的系統性,決定了改革不僅是某一領域的改革,勢必涉及多個層面。
戊戌變法頒布的指令雖然涉及政治、經濟、文教、軍事多個方面,但相互之間并沒有形成關聯,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改革核心。另一方面,當時變法的推動者并不了解社會底層的狀況,只是一味地在政權頂層推行變法,變法的諸多命令根本不能在社會中間得到廣泛實施。隨著變法推行的命令增多,觸犯的利益也越來越多,最終遭到了當權者的鎮壓。
然而改革開放,中共在改革之初并無特別清晰完整的改革策略,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都是慢慢在實踐中確立。比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從1978年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之后,到黨的十三大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這不僅為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更加明確了改革的基本方向。1985年10月23日,鄧小平會見美國時代公司組織的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時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進一步闡述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性。他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彪S著改革的深入,從秉承“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到逐步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布局改革,從1979年開始試辦經濟特區到1992年正式通過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改革開放在實踐中穩步前進。這樣,一個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心,以發展生產力為直接目的,以改善人民生活,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的的全面改革戰略就逐漸形成。
比較而言,我們可以得出:改革需要執政黨和領袖對本國國情有清醒的認識,并以此為出發點選擇一個改革的重點,圍繞這個中心實施下去,這樣才能達到改革所需要的目的,才能為全面完成改革提供可能性。反之,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這些改革措施又不能得到系統的執行,這樣的改革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還會給國家和社會帶來更大的危機。
綜上所述,以比較的觀點分析戊戌變法和改革開放之間的差異,我們不難看出改革中的某些規律性的因素,諸如:良好的客觀環境是改革成功的先決條件,因此應盡可能將改革控制在一個良好的客觀環境之中;穩定的領導權是推行改革成功的有效保證,需要將自上而下的穩定領導與自下而上群眾參與進行有機結合;系統性的戰略選擇是對改革的整體把握,改革的戰略選擇應該具備一個明確的中心并得到系統的執行;所以必須做到在爭取和累積社會共識基礎上進行改革等等。戊戌變法和改革開放截然不同的結局,我們都可以從這幾個方面找到答案,從而得到合理的解釋。
縱觀新時代的中國,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必將延續下去,在今后的改革中繼續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的改革開放必將越來越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1]《中國改革開放30年》
[2]《中國近代史》
[3]《中國現代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