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轉發廣告要追責 其他國家咋監管
在朋友圈轉發廣告,也要負法律責任。日前,根據新《廣告法》第五十五條第三款規定,廣告經營者或者發布者明知或應知廣告虛假,仍然發布廣告,工商機關可以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款。
其實,國內在朋友圈里的廣告轉發現象在其他國家也常常上演,那么,類似的社交網絡廣告以怎樣的形式存在?又有著哪些法律規范或者管理方式?
首先來看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社交媒體的廣告越來越多,廣告的形態目前相對來說比較含蓄和傳統,如果不需要選擇拒絕推送就可以。正因為如此,目前澳大利亞還沒有具體的法律條文來約束社交網絡廣告問題。澳大利亞并沒有禁止社交媒體朋友圈的廣告發布,但卻有較為嚴格的限制。早在2012年,澳大利亞一個判例法規定,企業主在社交平臺上的廣告即使是以個人名義發布的,也需要遵循澳大利亞消費者保護法,而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要求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廣告,企業主或個人名義發布的不應當存在誤導性的言論,同時需要做好對他人在發布的廣告信息下邊評論的監督工作。遇到具有誤導性、虛假性和欺騙性的評論需要及時刪除,對這些消費者發表的評論內容負責。
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考慮所有消費者對社交平臺廣告而做出的投訴。如果消費者因為一些社交平臺的不實宣傳廣告而決定購買行為,商家有義務向這類消費者進行退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澳大利亞的社交平臺上絕大部分用戶并不會發布廣告,通常澳大利亞只有一些網紅會接單發布廣告,粉絲也會對這樣的廣告買賬。一些專門的企業例如澳大利亞的社交媒體初創企業視覺放大器,簽約了700多名網紅,對接一些時尚消費品、電子產品等品牌進行廣告宣傳。目前,該廣告公司由于不錯的發展勢頭已經上市。作為普通用戶,社交平臺相對來說會比較純粹,目前仍以發布自己的生活信息為主。如果自己要買東西或賣東西,還是會去專門的購物平臺,而不是社交平臺,全民皆商的概念似乎離澳大利亞還非常遙遠。
和澳大利亞類似,在歐美國家,所謂的朋友圈、社交網絡廣告形式往往和網紅以及粉絲經濟相聯而生。在歐美一些年輕人的社交網絡圈,類似的廣告形式比較常見。據觀察,歐美本地人使用社交網絡主要在兩個社交平臺上,會有很多時尚博主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照片以及視頻,由于這些博主的粉絲大多數在幾百萬以上,因此會有很多商家通過贈送商品和付費方式希望這些網絡紅人用視頻和照片來推廣商品。比如不能做香煙的廣告,煙草公司會通過讓一些擁有上百萬粉絲的時尚博主,在有煙草公司名字標志的地方拍時尚大片。目前為止,這種通過社交平臺的廣告營銷模式要比傳統的銷售模式便宜,更有曝光度。
最后來看俄羅斯。俄羅斯目前對社交媒體朋友圈的廣告沒有嚴格的法律監管,目前實行的廣告法大部分內容是2006年制定的。盡管2017年俄羅斯政府修改了一些條款,但主要只涉及禁止“有損俄羅斯國家領土完整”的行為。11年前的俄羅斯社交媒體和自媒體還遠遠沒有今日盛行,法律監管的重點只針對于電視和平面媒體。由于法律的滯后性,俄羅斯的社交媒體朋友圈廣告成了非法宣傳的重災區。
俄羅斯的社交媒體平臺注意到這種現象,但在監管標準和執行上卻顯得力不從心。以目前俄羅斯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相關廣告條款為例,只有5條標準,比如禁止發布的信息中過分使用大量表情符號、含有無限制的影音圖片、大量占用用戶屏幕空間、不符合俄羅斯聯邦38號廣告法以及過于暴力粗俗等。但是由于社交網絡天然具有的匿名性,網絡媒體平臺能做的最多只是關閉其賬號。
(文/聞宅 據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