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蓮 梁尚云
【摘要】 目的 探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持續性通氣下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 84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 各42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 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患兒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干預前, 兩組患兒血氧飽和度(SpO2)、動脈血氧分壓(Pa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兒PaO2、SpO2水平較干預前明顯上升, 且干預組PaO2、SpO2水平上升幅度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不同護理干預后, 干預組機械通氣時間為(93.41±3.94)h
及住院時間為(15.27±2.30)d, 均短于對照組的(169.50±6.82)h、(23.42±4.21)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2.6081、11.0099, P<0.05)。干預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發生率(7.14%)顯著低于對照組(23.81%), 且干預組病死率(2.38%)顯著低于對照組(14.29%),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持續通氣下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兒呼吸功能, 減少機械通氣時間, 縮短病程, 并能減少患兒VAP和死亡的發生率,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持續性通氣;綜合護理干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0.086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N)是指新生兒出生4~12 h后因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而出現呼吸窘迫, 臨床癥狀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呻吟、發紺等癥狀, 嚴重則出現呼吸衰竭。本病好發于胎齡為32~33周的早產兒, 具有發病急、病情發展快等特點, 嚴重威脅著患兒的生命。臨床治療本病多采用緊急氣道正壓通氣治療, 而在治療的基礎上對患兒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 有利于監測患兒心率、血氣及呼吸等指標, 并能改善患兒呼吸質量, 因而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越來越引起臨床的重視。近年來, 本院針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在持續性通氣下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并取得了滿意效果, 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6年1~12月在本院新生兒科出生并確診患有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兒84例,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兒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 各42例。
干預組中, 男23例, 女19例, 胎齡30~38周, 平均胎齡(34.2±
2.5)周;體重985~1500 g, 平均體重(1200±240)g。對照組中, 男22例, 女20例, 胎齡29~38周, 平均胎齡(33.6±2.1)周;
體重900~1400 g, 平均體重(1250±210)g。兩組患兒性別、胎齡及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肺表面活性物質(PS)替代治療、面罩正壓通氣氧療、利尿劑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在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 給予患兒常規吸痰、叩背及對癥處理等。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措施如下。
1. 2. 1 密閉式吸痰 采用密閉式吸痰方法對患兒進行吸痰, 吸痰過程中, 為確保呼吸機正常工作, 將密閉式吸痰管連接呼吸機的Y型管, 負壓調好后, 將吸痰管送入氣管插管內, 為確保吸痰干凈, 可多次進行吸痰, 但每次吸痰時間不宜過長[1]。此外, 在實施持續性吸痰過程中, 應避免患兒發生呼吸道黏膜損傷和肺部感染的現象, 且連續使用吸痰管的時間不宜超過1 d, 并定期用生理鹽水對患兒口腔進行擦洗。
1. 2. 2 翻身叩背 對患兒進行叩背護理時, 應由兩名護理人員配合完成, 一名護理人員將患兒托住, 以防止呼吸機脫落, 另一位護理人員進行叩背, 叩背過程中應注意以背部從上至下的方式進行, 力度適中, 每個部位5~10次。
1. 2. 3 預防并發癥 定時對患兒進行體位調整, 觀察患兒鼻翼、鼻黏膜是否受損傷, 鼻塞位置是否妥貼, 以防止鼻黏膜和局部皮膚受損。若患兒因吞入空氣而引起腹脹, 應則對患兒行胃腸減壓, 以免因腹脹導致橫隔抬高而對其呼吸、循環功能造成影響[2]。
1. 3 觀察指標 ①監測干預前后兩組患兒相關呼吸指標, 包括SpO2、PaO2水平的變化情況;②記錄兩組患兒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③記錄兩組患兒VAP發生率及患兒死亡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干預前后動脈血氣指標變化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兒PaO2、Sp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兒PaO2、SpO2水平較干預前明顯上升, 且干預組PaO2、SpO2水平上升幅度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經不同護理干預后, 干預組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VAP發生率及病死率比較 干預組VAP發生率(7.14%)顯著低于對照組(23.81%), 且干預組病死率(2.38%)顯著低于對照組(14.29%),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endprint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一種以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呼吸困難性疾病, 若不及時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采取治療措施, 嚴重則危及到患兒生命[3-5]。當前, 針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臨床治療以吸氧通氣為主, 該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患兒呼吸功能和緩解病情, 但因傳統的吸氧通氣護理中需暫時解除呼吸機, 易導致患兒出現肺泡萎陷的現象, 因而如何在呼吸通氣持續下完成護理工作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近年來, 持續通氣下綜合護理方式已廣泛用于臨床中, 該護理方法可確保通氣的持續性, 并以密閉式吸痰方式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吸痰方式, 不僅提高了患兒的動脈血氣指標, 還使患兒的通氣功能得到進一步改善[6-8]。
本研究結果顯示, 對干預組患兒實施持續性通氣下綜合護理干預后, 動脈血氣指標PaO2、SpO2水平上升幅度顯著優于給予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同時干預組患兒機械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且VAP發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 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持續性通氣下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可改善患兒動脈血氣指標, 減少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 且能有效降低患兒VAP發生率和病死率。
綜上所述, 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持續通氣下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兒呼吸功能, 減少機械通氣時間, 縮短病程, 降低患兒VAP及死亡的發生率, 安全性高, 在臨床中具有重要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謝慧玲.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液體管理體會. 廣東醫學, 2012, 33(22):3463-3464.
[2] 鄧敏芝, 姚志紅, 溫才娟. 綜合護理在行持續性通氣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中的應用.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25): 3147-3149.
[3] 趙紅纓, 穆小茜, 魏志珍.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130例臨床特點及高危因素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10):113-114.
[4] 王秀菊, 崔玉芳, 王雅群. 護理干預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預防治療中的應用.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4, 24(7):4112-4113.
[5] 韓瑾琪, 趙曉妮. 不同護理干預法對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影響. 護理研究, 2009, 23(6):509-510.
[6] 尹淑濤. 護理干預對機械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影響. 醫藥, 2015(19):178.
[7] 陀春連, 林麗榮. 綜合護理在行持續性通氣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中的應用分析.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4(24):3354-3356.
[8] 王景. 護理干預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效果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21):170-171.
[收稿日期:2017-05-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