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艷 高春霞 王福娟
【摘要】 目的 探究心理護理應用在危重癥患者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82例危重癥患者, 依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成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41例。對照組選擇常規護理方法, 試驗組選擇心理護理方法。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后, 試驗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為(5.34±1.35)d、排氣時間為(1.38±0.46)d、下床時間為(1.25±0.26)d, 均分別短于對照組的(7.21±1.24)、(2.58±1.53)、(2.89±1.7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護理應用在危重癥患者中具有著顯著的臨床效果, 可有助于患者盡早恢復健康,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危重癥;心理護理;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0.092
危急重癥患者主要指患者的病情危重, 變化迅速, 發病急驟, 可導致患者出現緊張與焦慮等負面情緒, 從而導致失去了患者及其家屬控制病情的能力。在臨床中, 危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是一種高風險護理, 由此需要醫院不斷的提升臨床護理質量, 從而保證急診搶救工作可以順利實施[1-3]。本研究中隨機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危重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探究心理護理應用在危重癥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危重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患者依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成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41例。試驗組中女16例, 男25例, 年齡20~45歲, 平均年齡(33.2±4.0)歲;病程2個月~
5年, 平均病程(2.2±1.1)年。對照組中女19例, 男22例, 年齡21~43歲, 平均年齡(32.8±3.4)歲;病程3個月~5年, 平均病程(2.4±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選擇常規護理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試驗組選擇心理護理方法, 具體干預方法如下:①心理支持。通過各種心理療法在精神上對患者進行不同程度與形式的心理支持。護理人員通過所學習的科學心理療法給予患者心理護理, 從而有效的消除患者負面的情緒, 并確保患者可以積極的接受治療。②穩定情緒。轉變以往單純的語言安慰, 在實際行動中通過嫻熟精湛的護理技術給予患者可信賴感。同時結合適宜的語言安慰, 增強護患與醫患之間的溝通, 確保患者可以積極主動的接受治療[2]。③加強患者的認知。耐心為患者介紹相關的疾病知識, 促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通過合理治療后能完全恢復正常, 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從而確保患者可以積極的配合治療。④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患者家屬由于缺乏對于疾病知識的了解, 而表現出的過分擔憂與焦慮等負面情緒往往會導致患者心理負擔加重, 從而影響病情恢復。因此, 護理人員應該耐心的向患者家屬介紹實際病情, 說明配合臨床治療的關鍵性, 盡量穩定患者情緒, 確保患者及其家屬可以通過樂觀的情緒影響患者, 對臨床救治工作的順利進行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術后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以及下床時間臨床指標。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后, 試驗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為(5.34±1.35)d、排氣時間為(1.38±0.46)d、下床時間為(1.25±0.26)d, 均分別短于對照組的(7.21±1.24)、(2.58±1.53)、(2.89±1.7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臨床護理學的不斷發展, 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心理護理對危重癥患者具有的關鍵意義。危急重癥患者主要指的是患者的病情危重, 迅速變化, 發病急驟, 可導致患者出現緊張與焦慮等負面情緒, 從而導致失去了患者及其家屬控制病情的能力[4-7]。由于危重癥患者有可能面臨著巨大傷殘或者生命威脅, 導致身體一直處在高度應激狀態, 且遭受著較大的心理創傷。在臨床中, 危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是一種高風險護理, 由此需要醫院不斷的提升臨床護理質量, 從而保證急診搶救工作可以順利實施。以往臨床中片面的認為只要通過精湛的醫療技術則可以確保患者身體創傷得以恢復, 而忽視了心理護理的效果[3, 8-10]。其中, 心理護理應用在危重癥患者中可明顯改善患者負面心理情緒, 減輕患者心理壓力, 樹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 提高免疫力。相關研究證實, 心理護理應用在危重癥患者中具有著顯著的臨床效果, 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搶救成功率及臨床護理滿意度, 減輕患者焦慮癥狀, 有助于患者盡早恢復健康。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后, 試驗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均分別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 心理護理應用在危重癥患者中具有著顯著的臨床效果, 可有助于患者盡早恢復健康,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國琴, 馮國和, 王一芬, 等. 急診危重癥患者家屬心理狀況分析及護理.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 2014, 17(6):132-133.
[2] 徐周會. 急危重癥患者心理護理. 中華護理學會全國重癥監護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 2009:36-38.
[3] 徐婷婷. 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 現代醫藥衛生, 2013, 29(18):2825-2827.
[4] 劉愛香. 重癥監護患者心理護理. 齊魯護理雜志, 2005, 11(4): 354.
[5] 周秋玲, 肖春連, 鐘定. 重癥監護患者心理護理. 現代醫院, 2007, 7(3):96-97.
[6] 尹燦麗. 急重癥患者心理護理體會.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7, 7(26):6301-6302.
[7] 張義華. 急危重癥病人心理護理.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 2005, 22(4):19.
[8] 曹新紅. 重癥監護患者心理護理. 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0, 2(2):291.
[9] 管云艷, 李麗勻, 蘇志華. 急重癥患者心理護理應用探討.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 23(7):3697-3698.
[10] 唱榮艷, 王昕欣, 周花. 急危重癥患者心理護理干預體會.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 11(11):2597-2598.
[收稿日期:2017-03-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