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邵猷芬 于龍廣 徐 云 文/圖
上饒市:發展特色產業激發扶貧內生動力
□ 本刊記者 邵猷芬 于龍廣 徐 云 文/圖

“昔日的黃泥巴路變成了寬闊的水泥馬路,臭水河變成了“游泳池”,低產水稻田變成了高效產業園,如今的花橋村路平了,村美了,心順了,村民的收入增加了……”范國盛一邊向記者熱情洋溢地介紹,一邊鉆進蔬菜大棚,要摘幾個新鮮的西紅柿讓大家嘗嘗這脫貧致富的甘甜味道,他是井岡山干部學院選派到上饒市鄱陽縣游城鄉花橋村的第一書記。

鄱陽縣游城鄉花橋村貧困戶余桂妹在拆菌袋
2016年,井岡山干部學院不忘初心,首期援助30萬元,在花橋村建立了30畝的蔬菜大棚,之后又整合資金130萬元建起了9畝標準制菌棚和60多畝的木耳種植基地。大棚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經營管理模式,由合作社負責統籌管理,貧困戶或以直接參與種植、或以勞動入股、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參與到大棚蔬菜的產業扶貧中來。目前,花橋村的貧困戶中直接參與大棚蔬菜種植的有12戶,勞動入股46戶,土地入股50戶,貧困戶實現直接勞動增收20萬元,純利潤16萬元。貧困戶直接參與黑木耳種植63戶,勞動入股參與46戶,貧困戶實現直接勞動增收30萬元,純利潤15萬元。兩項合計,貧困戶全年實現總增收81萬元。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也是脫貧的主要依托。產業精準扶貧,是改“輸血”為“造血”,改外促為內生,改普惠為精準。在上饒市,像花橋村這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例子比比皆是。
圍繞建設全國優質農產品種養加工基地,堅持以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盡快實現脫貧致富為首要任務,瞄準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和貧困戶,全面落實“六個精準”,積極探索產業扶貧工作發展新路子,使上饒市的精準扶貧產業幫扶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了解,2016年,上饒市產業扶貧項目總投資89051.609萬元,財政扶貧資金17284.2萬元,行業部門投入資金1227.8萬元,扶貧信貸資金8167.5萬元,群眾自籌資金10580萬元,其他資金51792萬元,覆蓋貧困村537個,項目支持合作社54個,受益貧困戶數4977戶,受益貧困人口達133040人。
上饒市把產業化扶貧作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扶貧開發整體效益的重要舉措,充分利用山、水資源,以產業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農村特色產業,大力扶持新建和改造各類特色產業基地。
余干縣鷺鷥港鄉沿河村位于德昌高速余干入口處,轄3個自然村,共532戶2320人,黨員39人,是“十三五”貧困村之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3戶,159人。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沿河村充分整合縣委、縣政府產業發展扶貧資源,以扶貧產業為依托,以合作社為平臺,變“資金到戶”為“效益到戶”,將產業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到貧困戶頭上,帶領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種植,激發貧困戶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積極求變的內生動力,切實發揮扶貧產業對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帶動作用。
2016年11月中旬,通過整合縣委、縣政府產業發展扶貧等方面資金78萬元,引進江西省鮮禾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食用菌菇種植項目,建立1個面積約4畝的菌菇種植示范基地,引進菌菇棒13萬余個。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由53戶貧困戶為社員的余干縣沿河菌菇種植專業合作社,每戶貧困戶以1萬元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依勞動力狀況參與生產經營。變“輸血”為“造血”,由貧困戶自己參與經營,多勞多得,按股分紅。
合作社與公司簽訂長期技術培訓和購銷合同,解決產前技術和產出銷售的難題,產業預計每年將為每戶貧困戶穩定增加5000元以上的收入,截至目前,貧困戶通過投工投勞領取工資最多的有6800元。

貧困戶在大棚里移栽辣椒苗

鄱陽縣高家嶺鎮龍嶺村種植的葡萄

鄱陽縣游城鄉花橋村的蔬菜大棚
結合上饒市貧困村、貧困戶產業發展的現狀,以產業扶貧貸款風險補償試點工作為契機,解決農村貧困農戶發展產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和農民家庭農場,著力發展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業,壯大農村生產、經營組織,為農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截至2016年,上饒市共發展農民合作社組織673家,并涌現出一批省、市優秀農民合作社。
鄱陽縣高家嶺鎮龍嶺村位于鄱田公路東側,屬高家嶺鎮行政中心所在地,全村面積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960畝,現居348戶,1585人,該村轄四個自然村、七個村小組。龍嶺村屬“十三五”貧困村,全村有精準貧困對象戶37戶,貧困人口113人,現有的產業基礎為鄱陽縣牽牽蔬菜專業合作社反季節蔬菜種植基地,脫貧工作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
近年來,鄱陽縣按照“突出產業扶貧、體現地方特色、選準產業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產業優勢”要求,重點扶持貧困戶直接參與、直接受益、穩定增收的產業項目,幫助貧困農戶獲得穩定的增收致富門路,不僅培育、壯大了當地龍頭企業,發展了特色生態農業,還增強了貧困群眾發展產業、進園就業、自我創業的能力素質,從而形成了扶貧工作與主導產業的互促共贏局面。高家嶺鎮龍嶺村依托“牽牽”牌蔬菜,通過與合作社嫁接,牽手千戶貧困戶共奔致富路。
據了解,龍嶺村黨支部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找準龍嶺村鄰近集鎮、交通便捷、土地肥沃、灌溉基礎設施好的優勢,決定依托鄱陽縣牽牽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現有產業優勢,把發展反季節大棚蔬菜作為產業扶貧重點,聯合龍嶺家家富食用菌種植產業基地,以此加快龍嶺村脫貧步伐。采用“黨建+合作社+基地+貧困戶” 嫁接貧困戶方式,將貧困戶納入到合作社中來,實行“六統一分”管理模式,即“統一種植規劃,統一物資采購,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品牌推廣、統一對外銷售,分散種植管理”,實現了由松散型向集約型的轉化。
如今的龍嶺村,已發展蔬菜、食用菌680畝,其中設施大棚500畝、露地蔬菜180畝,年產值超1000萬元,龍嶺村黨支部將所有具有勞動能力的30戶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組織中的龍嶺蔬菜、食用菌基地,盡管每戶經營大棚面積不等,但貧困戶人增收均在2000元以上。
牽牽蔬菜專業合作社先后獲得了“縣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省級示范合作社”等稱號,2016年建立了電商脫貧站,從技術、銷售方面輻射帶動了鄱陽縣十多個鄉鎮,發展大棚蔬菜種植面積近2000畝,帶動近千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為鄱陽縣發展地方產業、實現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發揮了極大的表率作用。
按照精準扶貧,分類施策的要求,上饒市緊緊瞄準貧困群體不放松,把幫扶貧困農戶發展致富項目作為重中之重,對特別困難類別的貧困戶結合土地山林流轉、租賃或入股,選擇了收入有保障、風險可控制,發展能持續的優勢產業,投入產業扶貧資金,量化到人,使深度貧困戶在資產投入中直接收益。
近年來,德興市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搶抓機遇,將旅游產業和精準脫貧緊密結合起來,著手打好“1234”(確定一個目標,做好兩個定位,打造三條主線,突出四個重點)旅游產業“四張牌”,闖出一條脫貧新路子。2016年,來德興旅游觀光的人數達575.7萬人次,通過旅游扶貧實現1000多貧困戶增收,600多人就業創業,400多人高標準脫貧。
優先支持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旅游資源好、特色鮮明、有發展基礎的貧困村,按照個性化、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方向,大力推行“一村一景”、“一村一特色”、“一戶一品”的旅游業態。花橋鎮構建“精準扶貧+休閑觀光農業園”的發展思路,推出以牡丹為主導的旅游產業項目,激發貧困戶自我“造血”功能;龍頭山鄉依托交通區位優勢,樹立高鐵鄉村旅游品牌,“想靜靜就來龍頭山”成為區域性熱詞;香屯街道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茶葉種植模式,打造的千畝茶園成為扶貧致富項目。目前茶園面積達到1250畝,年產茶葉60萬斤,生態茶葉成為香屯村民脫貧致富的新渠道;為推進全域鄉村旅游,李宅鄉開啟荷花種植模式;張村鄉通過近幾年的發展 ,已流轉土地1000多畝 ,逐步形成了以水果蔬菜采摘為主的休閑農業觀光帶,僅西瓜產業一項就帶動當地貧困群眾22戶65人走上致富路。
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德興市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鄉村旅游揚帆起航,休閑農業快速發展,“吃農家飯、干農家活、賞農家景、住農家院”的體驗式、田園式的鄉村旅游模式越來越受到四方游客的喜愛。
■責任編輯:邵猷芬

余干縣黃金埠鎮的貧困戶在搭建菌菇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