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市祖 魏 星
扶貧路上黨旗飄揚
——贛南老區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走筆
□ 甘市祖 魏 星
黨旗飄揚的地方,有方向和希望。80多年前的原中央蘇區戰場上如是,今天的贛南老區精準扶貧戰場上亦如是。


長征路上奔小康
贛南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原中央蘇區核心區,是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貧困范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十三五”期間全市仍有11個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其中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932個貧困村、70.24萬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人口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貧困發生率達9.3%,為全國的1.63倍,因病因殘致貧比例合計達53.7%,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今年年初開展的市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會上,省委書記鹿心社對贛州市委提出基層黨建要著力研究破解的難題和創造經驗的重點是,要依托原中央蘇區的特殊優勢,立足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聚焦蘇區振興、脫貧攻堅,創出基層黨建促脫貧攻堅的贛州樣板。
如何寫好“脫貧”這篇文章?贛州用實際行動給出答案:以脫貧攻堅為載體抓黨建,以脫貧攻堅成效檢驗黨建效果。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贛州堅持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著力點,緊扣“貧困戶脫貧、貧困村退出、貧困縣摘帽”的目標,通過狠抓基層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全市各地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能力持續增強。
現在的贛南大地,以黨建強力推進脫貧,以脫貧有力帶動黨建,基層黨建和精準脫貧實現了深度融合、互促共進,為全面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不竭動力。2016年,贛州市27.1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174個貧困村達標退出,貧困發生率從9.3%下降到5.7%。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干部,激勵各級干部到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
打贏脫貧攻堅戰,落實靠基層,支撐在人才。贛州十分重視扶貧干部隊伍建設,把最優秀的干部匯集到脫貧一線,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選好管好用好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是贛州市特色亮點之一。全市共遴選了1192名優秀機關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實現貧困村和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全覆蓋”。當前,第一書記崗位成為鍛煉、培養、識別干部的重要陣地。
在瑞金市,始終堅持給干得好的第一書記以物質上、精神上、政治上的多重鼓勵,讓第一書記有盼頭、有奔頭、有甜頭。該市在年度考核中明確為第一書記單獨給予20%的評優指標,充分激發第一書記干事創業激情;對擬評為各類先進的第一書記實行意見“三征求”,即分別征求鄉鎮黨委、村黨組織、結對貧困戶意見,貧困戶意見分值占比最大;對測評結果差或貧困戶滿意度不高的第一書記或后備干部人選,一律取消提拔重用或列為后備干部資格。2015年至今,瑞金市已有16名表現優秀的第一書記被提拔重用,提拔后均繼續在原駐村履行第一書記及結對聯系工作職責。
在配齊配強貧困縣鄉鎮領導班子上,贛州注重選拔“老鄉鎮”、專業技術干部進班子,班子成員中有2年以上鄉鎮工作經歷的占比超九成。全市同時安排2598個市、縣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掛點3469個村,重點幫扶932個貧困村,確保每個村都有幫扶單位和駐村工作隊。在此基礎上開展干部結對幫扶,全市組織6.28萬名干部與27.69萬戶貧困戶開展結對,實現結對幫扶貧困戶的全覆蓋,其中市本級按“532”形式,即市領導幫扶5戶、縣處級干部幫扶3戶、科級以下干部幫扶2戶。完善制度,加大對扶貧工作隊的管理考核,推動結對幫扶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于都縣能源辦黨支部在結對幫扶寬田鄉嶂下村脫貧攻堅中,工作隊組織村民分了4批180余人次的考察學習團,帶領這些長期封閉在大山中的村民學習考察養雞、養豬、臍橙、石蛙等種養產業,幫助村民認真分析了村里山地林地多、坡度低緩的自然條件,選擇以養蛋雞來打開脫貧攻堅的缺口。2016年9月,工作隊拿出2萬元扶貧資金購買了1600只中等大小的麻雞,提供給貧困戶自選領養,打響了純谷物山地飼養“嶂下土雞蛋”品牌,每戶每天平均進賬40元左右。部”。基層黨組織,是脫貧攻堅最前沿的陣地,是贛州抓黨建促脫貧的重點著力點之一。只有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戰斗堡壘,才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關鍵戰役。
基于此,贛州致力于健全村級黨組織服務功能、提升村級黨組織服務能力和水平,投入真金白銀全面消除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空白村”,2016年籌措新建維修改造項目資金6635萬元,新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189個,維修改造村級組織活動場所338個。與此同時,年投入農村基層黨建經費10.32億元,其中到村補助資金平均每個村18.71萬元,并逐年增加,設立村級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和村級組織工作經費,使基層黨組織有能力為群眾辦好事實事。
建立村干部工資待遇正常增長機制,是贛州市委主要領導在市第五次黨代會上聽取的熱點民意之一,目前此項工作已經落到實處。“現在我的月工資收入有2300元,真的沒想到能提高到這個標準。以后我更得認真工作,才對得起群眾、對得起組織。”石城縣橫江鎮丹陽村黨支部書記賴育仁在村里擔任村干部多年,見證了村干部工資從一個月幾百元上漲到幾千元的歷史進程。當前,贛州市各地村書記、主任基本報酬不低于2278元/月,是所屬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3.13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及省里明確的標準。
此外,針對部分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班子配不齊、工作乏力、發展停滯不前、矛盾尖銳、問題重重等困境,贛州每年持續按10%左右比例倒排出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進行集中整頓,對今年摸排的346個軟弱
寧都縣竹笮鄉賴沙村是以安置深山移民為主的新農村建設點,地處縣城郊區,電子商務發展活躍。該鄉黨委因勢利導,于2016年4月成立賴沙電商村黨支部,引導黨員通過開展電商扶貧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促進電商從業者與貧困戶結對幫扶。目前,該村已成為寧都電子商務第一村。這是贛州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在農民合作社、農民工聚居地、危舊土坯房改造集中安置點等地跟進成立的412個黨組織中的其中一個。


“給錢給物,不如有個好支渙散村黨組織都安排1名縣級黨員領導干部幫扶抓整頓,對既是貧困又是黨組織軟弱渙散的86個村,在人員、資金、措施等方面“加碼”,加大整頓力度。
大余縣河洞鄉金坪村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位于大余縣最西端,與廣東南雄、仁化等縣接壤,建檔立卡貧困戶30戶79人。一直以來,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這里的特色農產品難以走出大山,就算運出去也因不新鮮賣不了好價錢。“只有讓山里的農產品走出大山,才能讓這一方父老鄉親脫貧致富。”村黨支部書記張漢家沿著這一清晰的思路,健全交通基礎設施、借助電商平臺,引領帶動村里貧困戶發展香菇、木耳、筍干、多彩椒等特色產業,目前該村的“交通短板”已變身“生態產業優勢”,脫貧效果顯著。
在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贛州市牢固樹立“黨建+”理念,深入推進農村“黨建+”工作,全市各地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積極探索“黨建+特色產業”、“黨建+電商”、“黨建+旅游”等多種模式,合力推進脫貧攻堅。在這些典型的示范帶動下,“黨建+”在贛南大地上落地開花,激發出強勁的脫貧攻堅內生動力。
——會昌縣莊埠鄉正坑村富民茶葉基地是該村的集體經濟基地,該村充分利用村集體山場和縣里發展茶葉優惠政策,建起了一個規模120畝的茶葉基地,采用“村黨支部+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將茶葉基地按10畝一板塊,出租給12戶貧困戶,產值利潤按8:2的比例分成,其中貧困戶80%,村里20%,極大地提高了群眾收入。
——上猶縣營前鎮梅里村黨支部書記李增逵,牽頭成立合作社發展稻田養魚產業,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吸納農戶136戶,其中貧困戶82戶,戶均年增收5800元。
——贛縣區陽埠鄉黃沙村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劉志斌,發揮派出單位市園林局優勢,運用自己所學的園林專業知識,為黃沙村民建起了黃沙花海。自2016年9月底正式迎客以來,游客們紛至沓來,帶旺了周邊農家樂、土特產生意,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贛州經開區以“黨建引領扶貧”為抓手,通過組織引領、黨員干部帶頭,組織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鄉鎮(村)閑置土地和房屋創建扶貧車間,或依托園區企業現有車間認定就業扶貧車間,目前已創建第一批扶貧車間6個,吸納貧困戶152人就業。贛州拉爾合門窗有限公司吸納的8名貧困戶月收入平均4000元。
贛州市還專門為農村黨員創業致富提供金融扶持,推出“產業扶貧信貸通”扶貧金融產品,每年由市財政籌集10億元設立風險緩釋基金,撬動銀行信貸資金80億元,投向以貧困黨員、貧困戶為主體的農業產業基地、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黨群致富聯合體,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龍南縣武當鎮大壩村羅塘小組貧困戶謝飛娥因丈夫長年重病致貧,結對幫扶黨員劉尚清幫她擔保貸款5萬元開發了6畝桃園,并幫助其負責果品銷售,年純收入達6萬元,還清了一大筆債務。
4月6日,瑞金市委督查組發現某局當日將派出駐村的第一書記召回單位參加會議,而且在平時也多次安排下派的第一書記做單位業務工作,立即啟動問責機制,市委對該局進行全市通報批評,并由市委主要領導帶領組織、紀檢的負責同志對該局局長進行了約談。
責任壓到底、工作才能落到地。贛州堅持扶貧干部的精選與嚴管相結合,確保干部沉得下、真扶貧。
贛州先后出臺了《贛州市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管理辦法》、《贛州市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管理辦法》和《關于加強扶貧駐村工作督查的通知》等制度文件,對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的人選條件、工作職責、日常管理、考核獎懲、保障措施等作了詳細規定,強化扶貧工作隊和第一書記隊伍管理,要求扶貧工作隊員和第一書記駐村扶貧期間與原單位脫鉤,實行“一次不在崗、三年不提拔”,明確對“工作日不在崗,且未履行請假手續”或者“雖然在崗但履職不到位、情況不熟悉、工作未落實、群眾不滿意”的當事人進行通報批評,年度不得評為優秀、三年內不得提拔使用。同時,堅持暗查、抽查、核查、督查相結合,市委書記帶頭開展明察暗訪,多次不打招呼、隨機暗訪督查駐村扶貧工作,現場督辦問題整改。這樣的嚴要求,讓老百姓拍手稱快,南康區浮石鄉窩坑村村民曹佐民說:“搞嚴一點,我們貧困村才能看到脫貧的希望!”
為壓實第一書記精準扶貧責任、傳導脫貧攻堅壓力,龍南縣創新建立了第一書記“三張清單”,即派遣單、任務單、督辦單。由縣委組織部發出任職《派遣單》,明確任職年限、任職承諾、任職目標,明確第一書記到村后的幫扶重點、攻堅難點;結合精準扶貧、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危舊土坯房(空心房)整治等工作,把第一書記主要職責細化成20項具體任務,讓第一書記開展工作思路更清晰、目標更明確,更契合相關精神要求;縣鄉建立第一書記日常工作臺賬,即時記錄進村到崗、履職盡職等現實表現,每季度以信函的形式集中反饋給選派單位,對在市縣專項督查中受到點名批評的,第一時間通報給選派單位主要領導,督促明確整改事項及完成時限。今年以來,龍南縣先后“召回”3名工作不在狀態、長期打不開局面的第一書記;通報了23名無故不在崗、業務不熟悉的第一書記,有效促進第一書記隊伍安心基層、扎實農村。
贛縣區、南康區等地以鄉鎮為單位建立第一書記微信群,要求第一書記每天在所在鄉鎮的微信群曬出當天的地理標志圖、當天的工作現場圖、當天的駐村工作日志圖。堅持實行每日通報、半月座談交流、每月情況反饋、每季民主評議、不定期督查等制度。
5月5日,贛州市委組織部和贛州市精準扶貧攻堅辦領導小組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基層黨建為脫貧攻堅提供組織保障的意見》,明確在脫貧攻堅期內,貧困縣鄉鎮黨政正職、分管領導原則上不調整崗位,不脫貧、不換人。(轉自江西日報)
■責任編輯:于龍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