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掃除健康扶貧保障盲區
解決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問題是脫貧攻堅的“艱中之艱”“難中之難”。以江西省興國縣為例,截至去年底,全縣貧困戶中因病致貧8915戶,因病致貧占貧困戶總數的41.99%。盡管近年來省市縣通過多種保障政策的組合、疊加,構筑起了新農合、新農合大病保險、商業醫療補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健康扶貧“四道保障線”,已經讓絕大多數貧困患者受益,貧困戶住院治療費用的自負比例已經降至10%以內。但通過深入調研發現,政策存在一定的盲區,仍有慢性病患者、長期臥病在床的患者、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無需住院卻需長期服藥,無法享受現行健康扶貧政策。據統計,目前興國縣長期臥病在床需要長期護理、照料的失能病人有554人,精神病患者有1207人。

健康扶貧義診忙。興國縣衛計委定期組織醫務人員深入鄉村社區開展健康扶貧活動,為貧困對象免費開展健康咨詢、健康體檢、發放藥品,并建立健康檔案。
針對這一盲區,興國縣積極探索,出臺了力度更大、惠及范圍更廣、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的健康扶貧新政策。從2017年開始到2020年,每年籌集專項資金1100萬元,用于貧困人口看病就醫報賬的再補充,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主要措施有:
1.慢性病保障提標擴面。現行的健康扶貧政策,可報賬補償的門診慢性病病種只有30種,補償比例僅為60%,興國縣擴大了慢性病的保障范圍。增加原發性高血壓I期、風濕類風濕病、消化道潰瘍、皮膚病、泌尿系結石、椎間盤突出癥等6種病種為門診慢性病病種,與原30種享受同等報賬待遇。提高了補償比例。在原來補償比例60%的基礎上再提升30%,補償比例達到90%,大大降低了貧困戶醫療費用自負比例。推行了健康扶貧“一站式”服務。簡化報賬程序,實行“一卡通”報賬,報賬費用以月報月結及時兌現,增加比例報銷部分在次年第一季度內一次性補償給慢性病患者,最大程度方便貧困群眾。
2.特殊患者分類施策。加大了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及監護。按危險評估分級,危險評估1-5級患者經家屬申請給予免費住院治療,關鎖患者按原有精神病患者的申請治療程序給予長期免費治療。所需費用經醫保報賬后,其余部分從整合扶貧資金中劃出專款給予解決。加大了對失能病人的醫療及藥物補助。長期臥病在床需要長期護理、照料的失能病人(中風、植物人、截癱、腦外傷后遺癥等),由縣扶貧移民部門會同鄉鎮、村進行摸排,公示后確定名單,每年一審核一認定。認定后按每位患者每年2000元的標準發放補助。
3.持續提升抗病能力。針對部分貧困戶自身防病意識較弱、存在不良衛生習慣、居住環境及衛生條件差等問題,興國縣進一步加大了防病工作力度。大力推進了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對貧困戶的病媒生物消殺,適當檢測監控貧困村、貧困戶的水質情況。加強疾病篩查工作,對貧困戶實行免費產檢和新生兒“四病篩查”,提升新生人口素質。
興國縣健康扶貧新政策,瞄準空白盲區,“靶向治療”效果更加明顯。以興國縣興江鄉塘背村貧困戶溫新森為例,溫新森患有慢性肝炎,需長期服藥,月均醫藥費1200元,全年藥費1.4萬元以上。健康扶貧新政策出臺后,可報銷90%,自負費用在1440元左右,“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情況將一去不復返。
李世林,興國縣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責任編輯: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