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
“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問題探析
◎王雙
2017年5月14日到15日,“一帶一路”國際高峰合作論壇在北京召開,標志“一帶一路”戰略邁入新的征程。“一帶一路”戰略實際為資金的融通,為我國商業銀行轉變收入來源、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以及解決“資產荒”等問題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商業銀行應以“一帶一路”為發展契機,打造國際化平臺、加強投資管理能力、完善風險防范制度,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提高我國的金融地位。
自2013年“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其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可和歡迎。2016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到145億美元,進口額6.3萬億元,約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5.9%。“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巨大發展機會,我國商業銀行應抓住機遇提升綜合實力。小企業貸款難的現狀,降低了商業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利率市場化的完成加劇競爭,存貸利差已不能成為商業銀行的主要的利潤來源。2015年10月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存貸款利率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引發貸款利率的下降以及存款利率的上升,商業銀行以利息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趨勢一去不復返,利息收入比例逐年下降,這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以及非利息收入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沖擊,倒逼商業銀行改革。以第三方支付、P2P、眾籌等為代表的新型互聯網金融形式的出現,迅速以其平臺化的特征、高效便捷的操作方式從商業銀行吸引眾多的客戶資源。2016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元年”,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先后出臺使互聯網金融飽受質疑的安全性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同時,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多樣化以及服務體系的健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勢不可擋,對傳統銀行的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以及中間業務等產生巨大沖擊,倒逼傳統銀行改變現有的經營方式及盈利模式。
商業銀行的“資產荒”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資金的流動性,降低了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一方面,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實體經濟增速放緩,優質的高收益投資項目減少,滿足商業銀行風險收益特征的資產不足,商業銀行的投資回報率下行,資產配置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國內信用體系建設剛剛起步,貸款者的質量良莠不齊,商業銀行基于其安全性原則對客戶慎貸,加劇了中
不難看出,商業銀行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戰,處于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實現了中國對外經濟往來從經濟貿易走向金融的戰略布局,沿線國家的基礎建設、資源開發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為我國商業銀行“走出去”以及戰略轉型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推動商業銀行“走出去”,擴大國際化規模。我國當前的貨幣金融全球化程度與實體貿易和投資的全球化程度是不對稱的,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都滿足不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需要(牛錫明)。圖1表明了我國主要商業銀行截止到2016年末國家和地區覆蓋數,而反觀國外的商業銀行,例如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在2014年覆蓋的國家和地區就已經達到98、71、72家。不難看出,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仍處于較低水平。

圖1我國主要商業銀行覆蓋國家和地區數(截止到2016年末)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起步晚、基礎薄弱,資金需求量大,為我國商業銀行“走出去”帶來發展機遇。商業銀行應以“一帶一路”戰略為發展契機,擴大國際化規模,推廣落實人民幣的國際化,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以及我國的大國地位。
促進投資管理能力的提高,保證持續盈利能力。一方面,在我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國內實體經濟增速放緩,優質的高收益資產減少,加大商業銀行資產配置的難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為我國商業銀行海外投資開拓藍海。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預計未來五年,沿線國家的基建投資額將超過4萬億美元。預計未來十年,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將突破2.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額將累計達到3000億至4000億美元,這為商業銀行帶來了廣闊的投資機會。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海外營業機構以及網點的設立僅僅是“走出去”的開端,商業銀行應加強投資管理能力,提高持續盈利能力。
建立健全風控制度,減少風險損失。截止到2017年5月,“一帶一路”戰略沿線跨越65個國家,金融市場水平的參差不齊以及政治、宗教、文化等差異使我國商業銀行“走出去”面臨著政治、信用、匯率風險等風險,對我國商業銀行“走出去”提出了更高的風險防范要求。“一帶一路”有利于提高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防范意識與能力,促進商業銀行風控部門的成熟,增強商業銀行抵抗國內外風險的能力。
“一帶一路”戰略實質是通過資金的融通實現亞非歐三大板塊的互聯互通,我國商業銀行應以此為契機,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從多個角度入手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提高我國的金融大國地位。
打造國際化平臺,擴大客戶群體以及利潤來源渠道
建立跨境產品線。“一帶一路”沿線多為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欠發達,金融產品單一,為我國商業銀行跨境產品線的建立提供了基礎。商業銀行應加大創新力度,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開發具有針對性、專門性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建立高效優質的跨境產品線。
增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機構網點,擴大業務的覆蓋范圍。鼓勵有條件的商業銀行設立和發展境外機構,包括探索采取并購方式參股境外金融機構,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周小川)。商業銀行可根據自身的經營戰略以及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情況,選取合適的國家或地區設立營業機構網點,或者并購低成本、優勢互補、具有協同效應的海外金融機構,擴大海外市場的業務范圍。
注重國際金融人才的培養。對中資銀行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人力資源的挑戰,擁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特別是高素質的具有國際化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是制約今后中資銀行海外拓展的重要環節(吳念魯)。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加強國際金融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可聘請國內外高水平的金融人才打造國際化金融平臺。
加強投資管理能力
成立專業化、專門化的海外投資部門,熟悉海外投資環境。我國商業銀行正處于“走出去”的起步階段,對海外的投資環境尚不熟悉,沿線國家的政局變化、戰爭爆發等因素都會給投資帶來變動。因此,商業銀行應制定專門化的投資策略,實現盈利的可持續性。
為投資策略制定風險防范板塊。我國商業銀行“走出去”面臨著諸多風險的挑戰,商業銀行的每個投資策略都應制定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投資策略制定前要深入考察項目的安全性、盈利性以及與商業銀行戰略的適應性;投資策略過程中要注重風險敞口的變化,及時做好防御措施或轉變投資策略減少損失;最后,投資策略執行完畢要進行反思總結。
加強對“走出去”企業海外投資的資金支持與服務。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已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主創造了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商業銀行跟隨客戶的步伐進入沿線國家,加快與全球接軌,有利于我國金融業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還將通過全球業務布局,分散不同市場的風險,提高核心競爭力(郭薇)。“走出去”企業的海外投資具有投資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見效慢等特點,并且在當地難以取得資金信貸支持,商業銀行的資金支持與服務可促進企業的發展并優化國際資源的配置。
建立有針對性的風險防范措施
細化風險防控部門。根據不同國家、不同的風險類別制定專門的風險防范措施。首先,識別營業機構網點以及目標網點機構的風險暴露;其次,分析各風險的特征,確定風險種類;最后,制定專門性的風險防范措施。
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加強與海外機構的交流合作。運用多種金融投資工具分散風險,避免非系統性風險對商業銀行的不利影響。同時,樹立全球意識與大局觀念,及時全面的了解國際市場風險暴露,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