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民
(青島海灣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當前中國氯堿行業形勢分析和前景預測
張英民
(青島海灣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對國內氯堿行業及上下游產業當前形勢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根據產業政策等對未來前景做出了預測。
氯堿;供需;進出口;現狀;展望
2016年以來,隨著國家對于環保的重視程度逐步加大及供給側改革實施力度的增強,國內氯堿行業受到重大影響。8月底,環保部發布國內氯堿行業污染物排放新標準,加大對山東等地廠家環保的檢查力度,加之去產能步伐的加快,年內多套氯堿裝置隨之關停,供應面利好使得沉寂已久的氯堿產品價格大幅上揚,年內燒堿及PVC分別上漲64.1%及32.1%。進入2017年,燒堿市場依然堅挺,而PVC市場卻逐漸回歸沉寂,液氯市場一如既往的持續低迷,面對這樣的局面,氯堿企業該何去何從。本文從上下游的市場情況進行分析和預測,希望能從復雜的市場中看出一點端倪,提前做好預防,在市場中贏得發展先機。
1.1.1 行業去產能化進入實質階段,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1)燒堿
2010年底,中國在產燒堿生產企業176家,總產能達到3 021萬t/a(相比“十一五”初期增幅在105.4%),2011年以后燒堿產能增長逐步放緩,2015年燒堿產能首次出現負增長(新增169萬t/a,退出206萬t/a)。進入2016年,呈現穩步增長態勢。截至2016年底,國內燒堿企業158家,產能為3 945萬t/a(見表1,同比增長2.84%),凈增110萬t/a(新增135萬t/a,退出25萬t/a)。

表1 燒堿產能變化情況
隨著燒堿新舊裝置的更替,燒堿主流生產工藝離子膜法已完全替代了隔膜法,意味著未來燒堿生產工藝將更加先進和環保,見表2。

表2 燒堿2種工藝產能占比%
(2)PVC
2010年底中國在產PVC生產企業94家,總產能達到2 043萬t/a(相比“十一五”初期增幅在110.1%);2011-2013年PVC產能呈現緩慢增長趨勢,2014年開始,中國PVC產能出現負增長,到2016年底,PVC在產企業僅75家,產能共計約2 326萬t/a(見表3),凈減少22萬t/a(其中新增產能89萬t/a,退出產能111萬t/a)。

表3 中國PVC產能變化情況
總的來說,氯堿行業新增產能與淘汰落后產能并行,后期去產能過程依然反復,供給側改革任務仍任重道遠,產能過剩壓力在短期還將持續。
1.1.2 行業平均開工率有所提升
燒堿裝置開工率從2010年的69%穩步提高到目前的80%左右。燒堿行業開工率表現不穩定,2015年雖開工率下降,但是因為落后產能不斷被淘汰,所以行業開工率較2014年以前已經有了提升。PVC裝置開工率從2008年起連續5年低于60%(見表4),2013年開始有所提高,2015年行業開工率達到69%,2016年達到72%。由此可見,近三年來,無論是燒堿還是PVC,產能利用率方面都明顯提高,氯堿行業供給側改革已經在逐漸見成效。

表4 近年來國內燒堿和PVC開工率統計%
燒堿方面,2010年中國燒堿產量2 087萬t/a,比2005年(1 240萬t/a)增加了68.3%,2015年產量3 028萬t/a,比2010年增加了45.1%,由此可見,“十二五”期間,國內燒堿產量增幅在回落。2016年燒堿產量3 284萬t/a,同比增加8.5%,見圖1。

圖1 2010-2016年燒堿產量對比變化圖
PVC方面,2008年國內PVC行業開工受金融危機影響,產量首次出現負增長,2009-2014年,中國PVC產量也和整體經濟走向相一致,每年均有增長,但增幅相差較大。2010年中國PVC產量1 130萬t/a,比2005年(668.2萬t/a)增加69.1%。2015年全國PVC產量為1 609萬t/a,2016年達到1 669.2萬t/a,見圖2。
1.3.1 燒堿
中國一直是燒堿的凈出口國,中國氯堿產品出口主要流向與“一帶一路”涵蓋的國家基本相符,當前中國燒堿每年出口量在150~200萬t/a,出口國家基本涵蓋了“一帶一路”的64個國家。液堿在出口企業主要為東部沿海地區,固片堿出口企業主要是新疆天業等西北部企業。出口數量以及價格的變化對國內市場有較為明顯的影響,2016年前,液堿出口燒堿企業利潤微薄(根據出口價格和內銷價格比較說明),西部固片堿企業出口燒堿利潤可觀(根據出口價格和內銷價格比較說明),燒堿的出口外銷有利于緩解國內市場壓力。

圖2 2008-2016年國內PVC產量對比變化圖(單位:萬t/a)
“十二五”期間,中國燒堿出口呈逐年下跌趨勢(見表5),2016年燒堿出口開始恢復增長,出口量為191.4萬t/a(同比增長8.3%),其中液堿120.2萬t/a(同比增長6.7%),固堿71.2萬t/a(同比增長11.3%)。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已經度過了質疑期,中國政府積極推進全球化進程給燒堿出口貿易帶來機遇。

表5 2010-2016年中國燒堿進出口統計
1.3.2 PVC
2016年中國PVC純粉進口總量65萬t/a,較2015年減少了6.3萬t/a;PVC出口量104萬t/a,較2015年增加了26.5萬t/a(見圖3)。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十二五”期間,PVC純粉進口總量整體呈遞減的趨勢,中國出口同比增加明顯,有效的緩解了中國的內銷壓力。隨著“一路一帶”戰略的推進,未來幾年中國對東南亞、中亞PVC出口量貿易將會是逐漸增加的趨勢。
通過對2010-2016年的PVC進出口數據對比發現,中國對進口PVC的依存度整體是屬于下降的趨勢;PVC出口是增長趨勢,但2015年出口總量出現較為明顯的萎縮局面。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國內PVC產業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產能產量快速增長,產品質量逐步提升,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斷加強,這是中國PVC出口量不斷加大的主觀因素。其次,國內PVC產能飽和度進一步加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生活日用塑料制品被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替代,2010-2016年中國PVC純粉進出口,統計圖見圖3。
1.4.1 燒堿

圖3 2010-2016年中國PVC純粉進出口統計圖
目前國內燒堿行業產能過剩,下游消費需求放緩,市場整體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中國燒堿表觀消費量快速增長,近十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9.4%。2013年燒堿下游需求增速放緩,表觀消費量達到2 647.9萬t/a,較2012年增長6.2%;2014年表觀消費量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達到2 980萬t/a,較2013年增長了12.6%;2015年表觀消費量達到2 852萬t/a,小幅回落,同比增幅-4.3%;2016年恢復增長,達到3 094萬t/a,2010-2016年中國燒堿供需情況見表6。
1.4.2 PVC
在國內,PVC的產量和消費量都位居五大通用樹脂之首。在供給明顯收縮、需求弱增長的背景下,雖然近幾年國內PVC下游需求增速有放緩趨勢,但2009年至今一直保持正增長(見表7)。因此PVC行業雖處于過剩態勢,但過剩程度已逐步緩解。
近幾年,中國PVC消費構成變化較大,硬制品比例不斷提高,現在中國硬制品比例已近66%,這和全球PVC硬制品59.83%的消費比例有些差距,見表8。

表6 2010-2016年中國燒堿供需情況

表7 2008-2016年中國PVC表觀消費量變化
2011-2017年32%液堿市場走勢圖見圖4,2010-2017年片堿市場走勢圖見圖5。
2011~2015年,國內燒堿市場基本上呈先揚后抑走勢,32%液堿價格波動區間為600~950元/t,片堿價格波動區間為2 000~3 500元/t。2016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其他一系列的行業整改措施給他注入了新的生機,燒堿市場開始步入新的上升通道。目前32%液堿已突破1 100元,片堿市場價格已突破4 500元,創下近五年的最高價格。

表8 2016年中國PVC下游消費結構

圖4 2011-2017年32%離子膜液堿市場價格走勢圖

圖5 2011-2017年片堿市場走勢圖
2017年上半年燒堿價格上漲的原因可歸結于如下幾點:首先,受益于2015年燒堿產業去產能情況明顯的前提下,山東、內蒙古、河南和江蘇等省的生產企業均在7月接受中央環保督察組的進駐檢查,各地廠家被迫停車或下調開工率,使市場貨源供應減少;其次,燒堿的主要消費下游氧化鋁在2016年產能激增,其投產產能或達500萬t/a,較去年增長47%,而氧化鋁占燒堿消費結構的33%,大幅增加了市場對燒堿的需求量;最后,由于交通運輸部和公安部在9月21日起施行“史上最嚴限公路超載令”,導致汽車運費普遍上調,增加了燒堿的運輸成本,進一步刺激了燒堿廠家上調市場價格。
2011-2017年PVC價格呈現逐年震蕩下降的趨勢,從均價來看,2013年華東SG-5均價為6 493元/t,2014年華東SG-5均價為6 052元/t,2015年華東SG-5均價為5 377元/t。3年時間年均價回落1 116元。2011-2017年中國PVC市場走勢見圖6,2016年中國PVC市場走勢見圖7。
從2016年的具體行情來看,年初在國際原油大幅回落的背景下,國內PVC價格跟隨大跌,一度跌破2008年最低點,2月初PVC平均價格跌至4 950元。3-5月PVC市場經歷了近3個月的震蕩整理,下半年開始走出低谷、觸底反彈,9月甚至呈現一漲再漲近乎瘋狂的行情,不到一年時間便已收復前5年的跌幅,11月中旬更是創下了6年來新高點。

圖6 2011-2017年中國PVC市場走勢圖

圖7 2016年中國PVC市場走勢
縱觀2016年整年,不難發現PVC行業受到宏觀面及政策面的影響較多,價格走勢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經過近幾年的調整,落后產能已逐步淘汰,PVC盈利大幅增加,價格創下歷年新高,可見以去產能、補短板、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為重點的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國內PVC供需面恢復了相對的平衡。但進入2017年后,隨著新增產能的釋放,供需壓力增加,行業發展將會迎來新的挑戰。
3.1.1 原鹽
(1)原鹽資源豐富
中國鹽礦資源豐富,探明鹽礦儲量超過4 000億t,資源量在6.2萬億t以上,資源的保障程度在500年以上。按資源分為海鹽、井礦鹽、湖鹽3大類,海鹽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產能達到2 000萬t/a以上,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井礦鹽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已探明儲量高達1.3萬億t;湖鹽分布在西北部地區,其中青海鹽湖的儲量最豐富,為三千多億噸,占全國儲量的85%。隨著中國對工業鹽需求的不斷增長,2005年以后,中國原鹽產能均穩居世界第一。2016年中國原鹽產能已達1.134 5億t。
(1)供需現狀
中國原鹽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其中海鹽占全國原鹽產量的70%,井鹽、湖鹽占30%,以青海鹽湖最為豐富。原鹽產量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高溫少雨時則產量高。
2010-2016年,中國原鹽產量基本上保持在6 000萬~6 500萬t/a,但始終未能突破6 500萬t/a;原鹽進口量和出口量都是先增后減趨勢,2016年,中國原鹽進口量為495.0萬t(同比減少17.4%),出口量為79.9萬t(同比降低14%);原鹽表觀需求量增長緩慢,2014-2015年原鹽需求有下降趨勢,2016年恢復增長,見表9。
(2)市場情況
原鹽市場總體供大于求,隨著“十二五”兩堿產業計劃的出臺,兩堿產業增速有了顯著回落,導致原鹽價格一路下跌。自2012年1月以來,原鹽價格由394元/t一路下滑至2016年7月的215元/t,整體下跌了45.30%。隨著《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正式出臺(2016年5月5日),原鹽價格開始反彈。自2016年7月原鹽價格由215元/t一路上漲至2017年2月的276元/t,整體上漲了28.4%。但從長期來看,由于國際原鹽價格處于低位,加之國際原鹽產能增加,進口原鹽沖擊國內原鹽市場,令未來原鹽價格上漲幅度受限,2011-2017年中國原鹽市場走勢見圖8。

表9 國內原鹽供需狀況

圖8 2011~2017年中國原鹽市場走勢
3.1.2 電石
(1)供需情況
“十二五”期間,中國電石產能逐年增加。由于氯堿裝置配套電石陸續投產,2015年中國新增電石產能約200萬t,電石產能約為3 500萬t,其中,氯堿企業配套的電石產能超過1 700萬t,占總產能的50%左右;2016年產能首次出現零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電石生產企業220家,產能達到3 300萬t/a(不含長期停產與半停產的1 200萬t/a),2016年,累計淘汰或轉產電石企業35家,合計80臺電石爐252萬t/a。2011-2016年累計淘汰或轉產862.9萬t/a,合計電石爐327臺涉及183家企業。2011-2014年電石產量也是增長趨勢,開工率60%~80%,2015-2016年電石產量為2 588萬t,同比增長4.3%,開工率為78%(扣除長期停產與半停產 1 200萬t)。2011-2014年電石表觀消費量增長較快,2015年出現負增長,2016年小幅增長,國內原鹽供需狀況見表10。

表10 2010-2016年國內電石供需情況
(2)市場情況
自2011年8月以來,國內電石價格持續下降,從2011年最高的4 100元/t下跌至2016年中的2 200元/t(到貨價,下同),下跌幅度高達41%。部分地區電石出廠價甚至跌破2 000元/t,創歷史新低。但是,從2016年6月開始,在PVC等下游產品行情持續回暖的帶動下,電石價格強勁反彈,到貨均價從年初的2 400元/t上升到年底的3 100元/t,上漲了700元/t左右。2017年以來,電石價格又步入下降通道,為2 800元/t左右(見圖9)。

圖9 2011-2017年中國電石市場走勢
3.1.3 煤
煤炭與天然橡膠、鋼鐵、石油并稱為四大工業原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原料,是主要的能源物資,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和燃料。中國煤炭資源豐富,煤炭資源存儲量及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富煤,貧油,少氣”是中國能源資源的鮮明特點。中國煤炭資源總量5.9萬億t,占一次能源資源總量的94%,而石油、天然氣資源僅占6%,且其增產難度大,對外依存度高。
(1)去產能空間大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煤礦總規模為57億t,其中正常生產及改造的煤礦39億t、停產煤礦3.08億t、新建改擴建煤礦14.96億t,約8億t屬于未經核準的違規項目。如果按照煤炭行業有效產能47億t、2015年原煤產量37億t計算,中國煤炭產能利用率只有78.8%,過剩產能17億t。產能過剩導致煤價大幅下降,環渤海動力煤指數2015年全年下降150~375元/t,行業虧損面達90%以上。
2016年12月30日,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聯合印發《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提出目標,化解淘汰過剩落后產能8億t/a左右,通過減量置換和優化布局增加先進產能5億t/a左右,到2020年,煤炭產量39億t;力爭實現中國煤炭生產開發進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95%以上;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煤炭企業數量約3 000家,5 000萬t/a級以上大型企業產量占60%以上。
2016年是煤炭供給側改革元年,2016年1月,李克強總理在山西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座談會,拉開了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的大幕。2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要求從2016年開始用3~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t左右、減量重組5億t左右。原則上嚴禁新建新批煤礦項目,2017年力爭壓掉1 000處礦井,產能6 000萬t/a。未來3年力爭使煤炭產能和市場需求相匹配。
自2011年以來,中國原煤產量增長趨緩,2014年開始出現負增長的態勢,特別是2016年下滑幅度達到10.3%,產量下滑比例呈擴大趨勢(見表11)。主要原因在于國家去產能政策的執行、經濟結構調整火電負增長及受到進口煤及新能源沖擊疊加煤炭產能過剩。2016年全國累計原煤產量33.64億t,進口2.56億t(增長25.2%),出口878萬t/a,2016年全國煤炭消費約36.1億t。2017年全國煤炭產量將保持穩中有跌的態勢,預測全年,全國原煤產量將達到33億t以上,2018年將是山西省整合煤礦的投產高峰期和煤炭產能集中釋放的一年,全國煤炭產量和資源量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表11 2010-2016年國內煤炭供需情況
(2)需求趨緩,進口增長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但近年來,隨著中國煤炭需求的較快增長和國際國內煤炭市場形勢的變化,中國煤炭進口量開始快速增加,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煤炭進口國。隨著國家繼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和高耗能產業,促進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重,煤炭需求的增長將進一步放緩,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壓力不斷加大。未來5~10年,中國經濟增速雖會有所回落,但總體仍處于較快增長階段,能源需求仍將保持持續增長。
(3)煤炭市場謹慎樂觀
2016年以來,受煤炭產能退出、減量化生產和國際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全國煤炭市場供需嚴重失衡的局面有所緩解,5月以來煤炭市場形勢開始明顯好轉,煤炭價格出現較大幅度回升,秦皇島5 500大卡動力煤價格由年初的370元/t緩慢恢復到9月中旬達到了550元/t。盡管最近一段時間煤炭價格回升較快,但是全國煤炭消費總量持續回落的態勢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2017年秦皇島(5500)平均煤價或穩定在550~600元/t左右的合理區間,見圖10。

圖10 秦皇島(5500)煤價趨勢圖
3.1.4 乙烯
3.1.4.1 供需現狀
“十二五”末期,中國乙烯產能已突破2 000萬t/a,年均增速達7.1%,占全球的比重從10%增至13%左右;同期,國內乙烯當量消費年均增速達4.7%,占全球乙烯消費量比重從24.4%增至26.7%,當量消費自給率增至52%左右。2016年底,國內乙烯產能2 243萬t,產量1 781萬t,進口量165.7萬t,少量出口,表觀消費量為1 946萬t,當量缺口約為2 000萬t。
根據海關統計,2010-2016年,中國乙烯的進口量不斷增加,2010年的進口量為78.1萬t,2015年的進口量為151.57萬t,同比增長約1.2%。在進口的同時,中國乙烯也有少量出口。
近年來,隨著市場對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等乙烯下游產品需求的不斷增長,中國對乙烯的需求量穩步增長,2005年的表現消費量為758萬t,2010年增加到1 505萬t;到2015年,其表觀消費量約為1 866萬t,同比增長約0.6%;當量消費量為3 750萬t,同比增長約0.8%。2016年表觀消費量達到1 946萬t,當量消費量達到3 980萬t,見表12。
中國作為烯烴需求大國,2016年4月發布的《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南》對烯烴產業做出了重點部署。根據要求,“十三五”期間中國要加快現有乙烯裝置的升級改造。到2020年,全國乙烯產能3 200萬t,年產量約3 000萬t,其中煤(甲醇)制乙烯所占比例達到20%以上。2015年,中國實現的乙烯產能為2 117萬t,尚未滿足“十二五”規劃目標,距離2020年“十三五”規劃目標有1 083萬t的增長空間(見表13),與“十二五”增長空間相近,從而“十三五”期間乙烯產業仍然需要經歷高速發展。

表12 國內乙烯供需現狀

表13 乙烯產能和產量規劃情況
3.1.4.2 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發展建議
(1)存在的問題
a.原料結構不合理。總體來看,中國乙烯裂解原料中石腦油所占比例(47%)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輕烴所占比例(49%)嚴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缺乏競爭力。
b.甲醇制烯烴無序發展。中國甲醇制烯烴(MTO)等新原料路線烯烴技術的突破以及工業化應用,導致大型煤制烯烴項目密集建設和無序發展,外購甲醇制烯烴項目的無序建設也存在較大的投資風險,這些可能會影響中國乙烯行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c.供不應求,貿易量小,價格高漲。由于市場需求越來越高,而全球乙烯貿易量較小,進口量較大(占全球貿易量的40%左右),進口依存度相對較高,這樣就推高了乙烯價格,對于相關PVC廠家不利。
(2)中國乙烯行業的發展建議
a.優化原料結構,提升市場競爭力。立足國內資源稟賦特點,合理引導煤/甲醇制烯烴等新原料路線烯烴工業的有序發展;積極布局海外輕質化乙烯原料資源,包括中東輕烴及凝析油、北美頁巖氣及其伴生乙丙烷等,探索依托這些資源在海外發展乙烷/輕烴裂解制乙烯或甲醇制烯烴的可行性。
b.保持規模合理、適度增長,保障國內自給率穩步提升。目前,中國乙烯當量自給率仍不足50%,因此,未來中國乙烯工業依然要適度擴大產業規模,將產品自給率提升至合理水平。
(未完待續)
美國化工理事會:美化學品貿易順差280億美元
美國化工理事會(ACC)近日發布美國化學品貿易報告稱,化學工業是促進美國經濟增長、提升其競爭力的催化劑和主要貢獻者。
2016年,美國化學品出口額達1 740億美元,占美國總出口額的14%;更為可喜的是,美國化工行業進出口貿易順差達到280億美元。
美國的化學工業之所以起到這么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球市場的合作以及頁巖氣的競爭力優勢。美國豐富且價廉的頁巖氣,刺激了美國化學工業的新投資并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促進了美國化學品的出口。報告顯示,2016年,化工行業為美國人提供了81.1萬個工作崗位,其中30%屬于出口型工作;美國化學品出貨量的23%用于出口;美國化工產品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是墨西哥和加拿大,出口額分別是210億美元(墨西哥)和240億美元(加拿大)。
ACC預計,2017年至2022年,美國化學品出口額將以年均6%的增速繼續增長。到2023年,美國已宣布的逾1 630億美元的化工項目投資還將為該行業增加1 040億美元的出貨量。到2030年,與頁巖氣直接相關的化學品出口額將達1 230億美元,是2014年的兩倍多。
Presentsituation analysis and prospectforecastofchlor alkali industry of China
ZHANG Ying-min
(Qingdao Hiwin Group Co.,Ltd.,Qingdao 266000,China)
The domestic chlor alkali industry and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ies were briefly analyzed,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were predicted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ialpolicies.
chloralkali;supply and demand;importand export;situation;prospect
TQ114
B
1009-1785(2017)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