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光路
用藥非兒戲,服時須當心
文/蘇光路

李爺爺誤服藥物被120送去醫院搶救的消息在小區傳開后,在常年服藥的老年人中引起強烈反響。老人們感慨道,吃藥事大,非同兒戲,不僅需要細心,還得認真學習有關藥物成分的知識,方可避免因誤服藥物帶來的不必要傷害。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死亡病人是不合理用藥所致,尤其是老年人,病情復雜,心、肺、肝、腎、腦等重要器官功能減退,一旦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往往會促使病情急轉直下,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
那么,作為老年人,有哪些藥物知識是應該了解的呢?
首先是了解藥物的吸收方式。老年人消化功能降低,胃酸分泌減少,會影響所服藥物的吸收,從而使藥物的療效降低,所以,應掌握含服和送服的不同。
其次是藥物的代謝。藥物須在肝臟內氧化、還原和水解,老年人代謝緩慢,容易因代謝不暢引起藥物中毒。老年人的腎功能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弱,腎小球濾過率及腎血流量均減少,故而會出現藥物殘留在體內的蓄積問題。所以,長期服藥應進行體檢。
最后是對藥物耐受性的了解。老年人數藥合用時耐受性降低,因此,應限制用藥的種類、數量和次數。
由此看來,老年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如果條件不允許,至少應該看懂藥品包裝內該藥品的說明書,以便在吃藥前做到心里有數。
醫藥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情,切不可掉以輕心。
加重。注射胰島素后常引起腹部肥胖,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見。2型糖尿病患者用人胰島素加服二甲雙胍降糖藥,可減輕肥胖。③胰島素抗藥性。常見于肥胖、胰島素用量偏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無酮癥酸中毒的情況下,每日胰島素用量大于200單位、持續48小時以上者,可以確診為胰島素抗藥性。④屈光不正。多出現于初始胰島素治療后,由于血糖迅速下降,引起眼晶狀體、玻璃體滲透壓改變,晶狀體內水分外溢致使屈光率下降,視物模糊,一般2~4周自愈。⑤胰島素抗體。長期使用動物胰島素可使體內產生胰島素抗體,影響胰島素的吸收和降糖作用。若做胰島素釋放試驗,可使胰島素測定值變低,導致結果不準。改用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可減少抗體的形成。⑥胰島素水腫。糖尿病未控制前,高血糖可導致體內失水、失鈉、細胞外液減少等。當接受胰島素治療后,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的4~6日內,體內可出現水鈉潴留,顏面與四肢水腫,一般數日內可自行吸收。胰島素治療初期注射劑量較大時,可出現不同部位水腫,但隨著胰島素的繼續使用,常常可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