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西玉林市醫學情報研究所研究員 沈爾安
司馬承禎的養生觀
文/廣西玉林市醫學情報研究所研究員 沈爾安

司馬承禎(公元647-735年),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云子,唐代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著名道教理論家。他自幼好學,淡于仕進,終出家為道士,師事潘師正修煉辟谷導引服餌之術。后遍游名山,隱居于天臺。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幾代君王均仰慕其名,多次召至京師,垂問治身、治國之術,并大加贊賞。89歲那年卒于王屋山,謚“貞一先生”。 著有《坐忘論》《修生養氣訣》《天隱子養生書》等,對所謂神仙及其養生術做了不少通俗、精辟、系統的闡釋。
1.修道“以長生為本”。 司馬承禎指出:“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生命對于人來說最寶貴的。他進一步說:“生之所貴者,道也。 ”“人之有道,如魚之有水。”即若想長壽須講究養生之道。因此,他告誡人們:“故養生者,慎勿失道。”“我命在我,不屬于天。修短在己,得非天與,失非人奪。”強調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實行養生之道能否成功完全在于自己。作為道士,司馬承禎也主張修道成仙,但他認為“神仙亦人”,所謂的“神仙之道”,無非是“以長生為本”。 因此,只要修煉得法,人人都可以得道成仙。
2.漸而進之“五漸門”。司馬承禎指出,人之修身養性,不能頓悟,必須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故設五道 “漸門”:①齋戒。齋乃潔凈之務,戒乃節約之稱。要求人們講究清潔,節制食欲,注意飲食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即“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針對一些人“辟谷”即絕食的誤解,他特別指出:“人稟五行之氣而食五行之物,豈可去食而求其長生?”②安處。要深居靜室,房中要陰陽適中,明暗相半。不要追求富麗堂皇,以幽靜、雅致、儉樸為宜。這樣,才能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則身亦安。③存想。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我,不傷我神。④坐忘。因存想而忘。坐忘要達到脫俗忘我、心平氣和的程度。類似氣功中的排除一切雜念,以養心寧神,延年益壽。⑤神解。司馬承禎解釋說,齋戒謂之信解,安處調之閑解,存想謂之慧解,坐忘謂之定解。 信、定、閑、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如果人的生死、動靜、邪真都能以神而解之,就可壽比南山了。
3.踏階而上“七階次”。如何實行養生之道呢?司馬承禎認為可分為七個步驟:一是“信敬”,養生者對“道”首先要敬仰尊重,加之勤行,以此為基礎開始修煉。二是“斷緣”,即斷絕俗事的煩擾。 三是“收心”,養生者須做到心無雜念,守靜去欲。 四是“簡事”,對事物要“知其閑要,較量輕重,識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否則“事非常則傷于智力,務過分則弊于形神。”于養生有損無益。五是“真觀”,即養生者要善于觀察、分析,不為外物所惑, 做到 “心舍諸欲”。六是“泰定”,要求養生者做到 “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七是“得道”,即做到形神合一,神道合一。
4.養生總括有“三戒”。司馬承禎還進一步把養生總括為 “簡緣、無欲、靜心三戒”,相信“勤行此三戒而無懈退者”,就能達到 “與道冥一,萬慮皆遺”的仙真境界。首先,在凡塵俗世中,要強調一個“簡”字,去繁雜而求簡約,是為“簡緣”。 對于現代人來說,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也同時帶來一些不可避免的困擾,例如電腦、手機、互聯網等,盡管已成了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幫手,但也會令人產生“信息疲乏綜合征”,甚至導致網癮等,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至于伴隨工業文明發展而來的噪音、污染、氣候變化等問題,更是盡人皆知。越來越多的人渴求重返大自然、返璞歸真的“悠閑”“簡單”生活,這正是平息外部無休止的喧囂,回歸內在自我的正確選擇。“三戒”其次是強調 “無欲”。因為有欲則不能守道尊道,若汲汲于名譽、地位、財富等,患得患失,沉溺聲色,則會傷德損壽,招致災害。摒棄物欲后可使自心清凈空寂、自身閑適恬淡,排遣憂煩,平衡心理,使身心愉悅,專心修道。“三戒”的最后是“靜心”。 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帥”,“學道之初, 要須安坐, 收心離境。”心神虛靜至極,意志平和,心曠神怡,精氣則可內斂充盈,形體強壯,抗邪防病,盡享天年。如何做到靜心,司馬承禎指出,一要安養除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 終不得定”“若心得定,但須安養,莫有惱觸,少得定分”。二是對雜事不想不求,“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若潰癰,故知用志不分,乃凝神也;心之虛妙,不可思也”。三不要計較得失,“雖有營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則有事無事,心常安泰”。
此外,司馬承禎認為“長生之要, 以養氣為先”,而“氣受之于天地”,因此,他提倡“棲山隱跡,學道練形”。他長期隱居山林,“登奇峰兮望白云”,“對風景而虛心”,在大自然中稟受天地之氣。他從自己養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糅合了道家的清靜無為、儒家的正心誠意及前人的部分養生觀點,運用得法,的確可達到頤養身心的佳妙境界,尤其適合中老年人養生借鑒。當然,其中的一些玄奧之處,我們一時很難掌握;有些糟粕之處,也須摒棄。讓我們在長期的養生實踐中慢慢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