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強(天津大學宣懷學院,天津300072)
市場聚焦
“PPP+BOT”海洋經濟合作模式助力打造海洋強國
鄒強(天津大學宣懷學院,天津300072)
21世紀被稱為海洋世紀,加強海洋的開發、利用、安全,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和長遠發展,海洋經濟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盛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這是我國正式向世界宣稱將成為海洋強國,吹響了“中華民族復興”的號角。
我國海洋經濟在“十二五”期間總體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海洋經濟在拓展發展空間、建設生態文明、加快動力轉換、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海洋局會同有關方面編制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重點規劃了優化海洋經濟發展布局、推進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拓展海洋經濟合作發展空間和深化海洋經濟體制改革等六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拓展海洋經濟合作發展空間,是迎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新時代的重要一步。
“十二五”期間,上海、天津、廣東、福建等自由貿易試驗區相繼設立;涉海企業通過對外投資建港、承接海洋工程項目、收購涉海公司等方式拓寬了海洋產業合作模式和領域;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經貿合作、環境保護、人文交流、防災減災等領域展開務實合作,對外貿易和直接投資顯著增長,“一帶一路”建設戰略的順利實施等,使我國海洋經濟對外開放不斷拓展。
同時,國家相關的金融部門也大力支持海洋經濟戰略發展規劃,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結合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貸款和國家專項建設資金,設立了“兩行一基金”,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和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設-經營-轉讓,是私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方式)的金融模式,推動海洋經濟快速轉型與創新發展。
突出的一個成功案例就是中國招商局集團(以下簡稱“招商局”)的“前港、中區、后城”戰略,通過運用“PPP+BOT”模式,以合約的形式在社會上吸收社會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緩解了政府資金緊張的局面,并通過在合約期限內運營項目獲得盈利,以保證基礎設施的運轉和償還建設項目時欠下的債務,大大減輕了財政壓力,快速占領了市場。“前港、中區、后城”模式先后在重慶、天津、青島等地成功推廣,并走出國門,由白俄羅斯延伸到吉布提、斯里蘭卡等多個國家,以港口帶動產業園、物流、海工、金融等業務“雁型出海”,為我國進一步完善海外戰略節點的布局打下堅實基礎。伴隨著2015年12月底,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并入招商局,2016年6月招商局國際有限公司更名為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招商局在港口布局、國際航運物流等業務上采取了更加國際化的舉措。在“一帶一路”戰略啟動前,招商局的投資港口網絡已經覆蓋了16個國家、30多個港口,且多是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開啟后,招商局依托自有的多元化產業資源,通過收購、改制、新建等方式,進一步參與建設“一帶一路”沿線港口的建設,并與所投資的港口所在城市、國家進行“前港、中區、后城”模式的整體規劃投資。在這個被招商局稱為“絲路驛站”的模式中,“前港”是指新建港口或升級已有港口;“中區”是指供工業所用的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保稅倉庫等;“后城”是指住宅和商業區。這一模式實現了航、港、產、城的聯動,將政府、企業和其他資源有效結合、協同發展,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成熟的商業支持。
BOT模式是上世紀90年代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時面對出現資金短缺情況提出的一種有效解決措施。Bulid(建設)是指首先項目被立案,根據項目進行投標,中標的一家或幾家私人企業與政府簽訂特定的協議,然后進行建設;Operate(經營)是指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后,由私人企業根據協議進行經營管理,所獲得收入用于償還建設的債務和獲得利潤回報;Transfer(轉讓)是指在合約期滿之后,私人企業要將經營的基礎設施項目無償轉讓給政府。由此可見,招商局的“前港、中區、后城”完美契合了BOT模式,首先由招商局與外國政府商定以25年的運營期為協定對其港口進行建設,25年后也就是在合約期滿之后,招商局將這個港口無償地轉讓給外國政府。
PPP模式是在BOT模式之上提出來的一種范圍更大、模式更多的項目融資和合作模式,相同之處都是一種公私合作模式,不同之處是PPP模式對BOT模式內涵作了發展和延伸。BOT模式中,私人企業在項目立案后才能根據招標情況參與投標,容易導致參與基建后出現問題導致投資額增加;PPP模式則是私人企業從一開始便參與項目論證,確保對項目有充分的考量,并從前期就投入先進的技術和介入豐富的管理經驗,保障了項目運行的效率和設施的現代化,進而為企業利潤的獲得提供了前提。同時PPP模式不僅減少了項目從調查到審核以及論證的工作量,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而且政府參與項目建設的全過程也保障了財政資金的安全。
招商局集團的“前港、中區、后城”模式在繼承了“PPP+BOT”模式優點的同時,也注重“平臺+資本+制度”的創新。由此可見,“PPP+BOT”模式在利用社會資金、緩解政府壓力等方面的優勢對于拓展海洋經濟合作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其成功的運用必將帶來政府、私人企業、當地政府等多方共贏,也有助于“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我國企業加快“走出去”。
以“PPP+BOT”模式拓展海洋經濟合作發展空間,需要擴大和完善海洋經濟合作融資渠道、加快海洋經濟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利用現有資金對海洋產業發展予以適當支持,鼓勵和引導金融資金和民間資本進入海洋領域;支持涉海高技術中小企業在產業化階段的風險投資、融資擔保;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各類投資主體廣泛參與的海洋產業引導基金;引導海洋產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拓展涉海企業經濟合作融資渠道。
海洋經濟的合作模式需要站在世界范圍的大格局下,系統規劃、快速布局、借勢而上。海洋經濟公司以往多專注于港口的裝卸與堆存等傳統業務,業務定位主要為傳統港口業務的投資、運營,伴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深入,很多公司都在重新思考業務內涵和范圍。可以預見在“十三五”期間,“大港口+大物流綜合服務體系”的綜合港口生態圈建設,會成為業界主流,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提升國際化競爭力。
(作者為天津大學宣懷學院副院長、北京中科創大創業教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