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剛(貴州陽光產權交易所,貴陽550081)
貫徹落實“32號令”積極開拓產權市場
朱志剛(貴州陽光產權交易所,貴陽550081)

2016年6月24日,《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務院國資委 財政部令第32號)(以下簡稱“32號令”)公布實施,這是產權市場自2003年《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國資委 財政部第3號令)(以下簡稱“3號令”)施行以來迎來的又一個重大發展機遇。時至今日,32號令出臺已有一年的時間,這一年是各地產權交易機構學習貫徹32號令的一年,也是產權市場跨越式發展的一年,更是產權行業邁入多元化發展的一年。
1.1 開展內部學習交流會
32號令出臺后,貴州陽光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交易所”)立即通過內部網站進行轉發,同時將文件印發給各個部門,要求以部門為單位及時組織學習討論,同時派出業務人員參加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組織的32號令培訓活動,并隨后由參訓人員在交易所開展學習經驗交流會,為全體工作人員傳授學習內容,分享培訓收獲。
1.2 完善國有資產交易流程
對照32號令中涉及到的最新內容,交易所修訂了關于國有資產交易的相關業務規則,完善了相關的交易流程,針對預披露程序規定新增《信息預披露確認表》等要件。
1.3 協助省國資委出臺增資工作指引
為規范貴州省國資委監管企業的增資行為,貴州省國資系統亟需出臺關于企業增資的工作指引。交易所作為貴州省唯一的國有資產交易專業機構,積極協助貴州省國資委,經過多輪次討論修改,歷時3個月,于2016年10月11日完成并出臺《貴州省國資委監管企業增資工作指引(試行)》(以下簡稱“《工作指引》”)。這份《工作指引》在32號令的基礎上,對貴州省國資監管和指導所屬企業的增資工作做出了更加詳盡和便于實操的規定。比如,《工作指引》規定了企業增資應對意向投資方進行盡職調查,并形成規范的盡職調查報告文件;明確了企業增資內部決策程序的形式;明確了內部決策應審議的文件以及向省國資委申請批準增資行為應提交的文件。
2.1 協助遵義市國資委擬定“三指引一細則”
32號令出臺后,交易所受貴州省遵義市國資委(以下簡稱“遵義市國資委”)邀請,協助擬定遵義市市級國有監管企業產股權、資產轉讓,增資擴股,資產租賃事宜的操作指引及細則。交易所根據遵義市國資委的監管需求,結合《遵義市市屬國有企業重大事項報告管理暫行規定》,于2017年4月26日完成并出臺《遵義市國資委監管企業產權轉讓操作指引(試行)》、《遵義市國資委監管企業資產轉讓操作指引(試行)》、《遵義市國資委監管企業增資操作指引(試行)》及《遵義市國資委監管企業資產租賃操作細則(試行)》,上述指引性規定作為32號令頒布后,貴州省內首個與之配套的市級地方政府規章,具有良好的示范性效應。同時,該套指引嚴格執行32號令的規定,規定遵義市國有產權、資產、增資擴股及部分租賃類業務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為交易所開拓遵義市相關業務奠定了政策基礎。
2.2 組織開展32號令培訓
2016年7月29日,由貴州省國資委主辦,貴陽市國資委、交易所承辦的32號令培訓會在貴陽市召開,貴州省各市(州)、貴安新區國資監管部門和省、市(州)132家國有企業代表共計350余人參加了培訓。
2017年5月3日,為助推黔東南州國企改革發展工作,交易所協助黔東南州國資委召開了州國有產權管理工作培訓會。通過本次培訓活動,交易所與黔東南州國資系統建立了有效的溝通橋梁,為進一步開拓當地產權市場打開了局面。
2017年5月11日,為增強遵義市國有企業對產權流轉進場交易的意識,規范當地國有資產進場交易流程,進一步增進當地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由遵義市國資委主辦、交易所遵義分所承辦的“三指引一細則”學習培訓會在遵義市召開。遵義市國資委各監管企業、機關單位相關部門均派出人員參加培訓,為交易所遵義分所進一步開拓當地產權市場打下良好基礎。
32號令公布實施一年以來,交易所始終致力于學習貫徹宣傳文件的內容、精神,在工作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問題,也總結了一些經驗。
3.1 關于競價方式的問題
32號令第二十二條規定,產權轉讓信息披露期滿、產生符合條件的意向受讓方的,按照披露的競價方式組織競價。《新華字典》中對競價的含義解釋為“競相報價(以爭取成交)”,也就是說需有至少產生2家意向受讓方才能形成競價。但在工作實際中,很多時候項目最終只征集到1家意向受讓方,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產權交易機構應該如何組織競價?
交易所采取的做法是,在信息披露時明確,如果征集到1家以上的意向受讓方,則組織競價;如果只征集到1家意向受讓方,則由該方在掛牌價的基礎上自主報價。在《遵義市國資委監管企業產權轉讓操作指引(試行)》中規定,“產權轉讓信息披露期滿、只產生一個符合條件的意向受讓方的,由轉讓方按轉讓底價與意向受讓方報價孰高原則確定該意向受讓方為受讓方”。
3.2 關于法定代表人的離任審計問題
3號令中有關于法定代表人離任審計的規定,但32號令中沒有提及,產權交易機構是否可以認為法定代表人的離任審計不用必須提供?
交易所采取的做法是,要求凡是產權轉讓、增資導致喪失國有控股權的都要提供法定代表人離任審計報告;產權轉讓、增資雖未導致喪失國有控股權,但根據相關方案,原法定代表人需離任的,也要求提供離任審計報告。
3.3 關于企業增資過程中職工勞動關系的處理
32號令沒有對于企業在增資過程中如何處理職工的勞動關系作出規定。交易所認為,這是產權交易機構實務中應予以關注的問題,舉例說明交易所采取的做法。
某國有獨資公司增資業務中,該企業通過增資引入非國有資本。交易所作為咨詢機構,考慮到職工安置的妥當與否對該項目能否順利推進影響重大,不論增資是否導致國有股東喪失控股權,都應該對職工的勞動關系處理有所交代,故擬定了《職工安置方案》對職工安置分以下情況處理:對于在崗和待崗部分人員,采取增資后公司延續勞動關系的方式處理;對于離退休人員,劃入原國有股東單位;對于撫恤人員補助費由社保中心發放,增資后公司代為管理發放;新增退休人員(范圍限定為原國有制企業職工)社保支付外的福利待遇根據增資后目標公司經營情況發放;
對于延續勞動關系職工,如與增資后公司解除勞動合同,發生依法應向職工支付經濟補償的情形,由新老股東在增資協議中做如下約定:增資完成后,繼續在增資后公司延續勞動關系的職工在增資前的工作年限對應的經濟補償金,依法依規進行測算,由原國有股東預留該筆款項。如該部分職工在增資后公司工作后解除勞動合同,發生依法應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情形,在增資前公司工作年限對應的經濟補償由原國有股東負責支付;在增資后公司工作年限對應的經濟補償及由于在增資后公司工作后工資增長導致其應獲得的經濟補償的增加部分,由增資后公司負責支付。
3.4 關于企業增資新股東注入資本問題
企業增資前,各股東特別是國有股東基本都已出資到位,如果新股東采用認繳制,則會帶來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那么,是否需要國資監管機構出臺規定,如果原股東是實繳出資,則投資方也必須實繳出資?目前交易所在涉及增資業務中遇到該情況,都會對增資方作相應提醒。
32號令在國有資產交易的各方面都作出了更為詳盡、更有操作性的規定,但仍有很多需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的內容。交易所在業務操作中基于防范風險的目的,對尚不明確的問題采取從嚴處理。但這樣的操作雖然控制了風險,卻削弱了產權市場的活躍度,有時并不利于項目的推進。因此,希望能夠盡快出臺32號令配套規定,加強對產權市場的指導,加速推進國有企業深化改革進程。
(作者為貴州陽光產權交易所副董事長、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