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萃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黃志龍7月13日撰文指出——
“雙峰監管”可能成為金融監管模式的方向之一。當前,盡管央行并沒有明確提出“雙峰監管”的改革方向,但近期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中明確指出,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強化功能監管、綜合監管和行為監管,實現金融監管全覆蓋”,這與“雙峰監管”的核心要義是基本一致的。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7月5日在交銀集團“2017年下半年宏觀經濟金融展望”發布會上表示——
“企業部門去杠桿”可能使得銀行不良資產短期難以見頂。隨著去杠桿的逐步推進,部分潛在的經濟風險正在暴露為銀行體系中的不良資產。從長期來看,“企業部門去杠桿”有助于緩解信用風險。一方面,銀行加大核銷力度,通過核銷不良貸款以降低企業部門杠桿率水平,同時有效化解信用風險;另一方面,通過“投貸聯動”、“市場化債轉股”等方式,從根本上建立降低企業杠桿率、創新企業融資渠道的長效機制,從而達到減輕企業財務負擔,減少銀行不良貸款,化解信用風險的目的。
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7月4日在上海表示——
目前中國經濟出現整固,而非“再通脹”。中國經濟增長仍然面臨壓力,但只要經濟增速保持在6.5%以上,“去泡沫”就不會停止。德國商業銀行預計,中國經濟在今年將增長6.5%。在房地產市場的帶動下,中國經濟出現企穩跡象,銀行業的抵押貸款明顯增加。這一波房地產市場漲勢具備一大特征:接力性比之前更為明顯,而周期性弱于之前。但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明顯的放緩跡象,流動性開始變得糟糕。如果這樣的趨勢持續下去,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動能可能出現放緩。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7月4日發布報告稱——
未來金融降杠桿的政策組合應從“緊貨幣+嚴監管+弱改革”轉向“寬貨幣+嚴監管+強改革”。美國在金融去杠桿時期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的配合值得借鑒,2009-2014年美聯儲長期實施零利率和QE,但是對房地產和商業銀行監管升級,實施沃爾克法則并控制杠桿率,因此金融去杠桿比較有效,房地產金融泡沫沒有過度膨脹,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得到修復,經濟步入可持續復蘇軌道。因此,貨幣寬松不是加杠桿的罪魁禍首,監管放松導致了房地產金融部門的過度繁榮,金融降杠桿的政策組合應是“寬貨幣+嚴監管”。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6月28日在“2017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財經》電視辯論會:中國經濟展望”上表示——
經濟改革的基礎是更多的發揮市場作用、更多的發揮激勵機制,把人的積極性廣泛調動起來,這是一個最根本的方向和基礎。我們30年改革,所有的東西歸總起來,就是一個市場機制,充分競爭,發揮人的積極性,所以下一步改革就是要沿著這個方向繼續往前走。在市場化方面,從政府層面來說是簡政放權,減少進入的門檻,讓企業、資本、人流起來,但該監管的還是要監管,監管要協調統一、更市場化。
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0%;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6月28日在達沃斯論壇“絲綢之路的安全與繁榮”分論壇上表示——
“一帶一路”最初是考慮如何加強中國和中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的,而隨著“一帶一路”范圍的不斷擴大和完善,已經逐漸演變為一個中國版經濟全球化的路徑。首先,中國和日美之間都有巨大的貿易合作量,但中國和日美之間并沒有因此而有更加深入的戰略合作關系。其次,“一帶一路”戰略和國內的經濟發展戰略是相通的,比如說,“一帶一路”戰略與國內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相互呼應,希望通過和中亞國家的聯通而實現和鄰國之間更加緊密的合作。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金李6月28日在北大光華主辦的系列活動“思想光華 媒體沙龍”上表示——
中國的房子總體來說是夠的,房屋的自有率過去是80%左右,現在最新的研究結果是將近90%。這個數字高于西方絕大多數經濟體。這說明,中國房地產黃金十年其實已經結束。再繼續全社會大規模資金投入到房地產行業,并不能促進國家整體經濟保持長期地、良性地增長,因此,不宜提倡太多的社會總財富投入到投資性房地產。但是,建議每個家庭酌情合理地配置。政府可以引導,但不能強行規定。
清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井宏6月28日在達沃斯論壇“國字號未來”的分論壇上表示——
對國企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到底誰要對企業本身負責。現在不少運行的機制本身并無問題,包括現在推行的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開等等,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使監管變的有效。監管的核心在于有效,而不在于復雜,現在的問題是復雜有余,有效不足。而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到底是誰對企業負責,如何給企業操盤手賦予強烈的使命感,如何賦能賦權,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除了公益類企業,都要遵從市場規律。企業的決策機制、激勵機制以及運營機制能否和市場有效結合起來。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表示6月28日在達沃斯論壇期間表示——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6月27日達沃斯論壇“中國消費基層的全球影響”分論壇上表示——
如果在10年前,喜歡西方品牌的可能不止60%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購買中國產品。3-5年之后,這個數據就會倒過來,會有6成的消費者選擇購買國內品牌,究其根本,是中國正在興起的新消費階層會推動中國品牌的樹立。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消費群體,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讓企業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搞研發;第二,中國的消費者更加挑剔了,這會構成中國品牌品質提升的重要動力;第三,中國的生產者能夠更快的適應消費者出現的新的習慣。現在不少生產企業致力于“講故事”,但這種路子肯定走不長,企業還是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質量上,才能真正搞好品牌。
德意志銀行首席數據官JR Rangaswami6月27日在達沃斯論壇“關于中國金融改革的全球影響問題”分論壇上表示——
金融技術不斷改變金融市場,銀行的業務和數據關系很大,之所以說銀行是技術型公司是因為銀行越來越由技術驅動,就中國來說,中國的智能手機使用量非常大,是美國人口的兩倍,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金融科技在中國運用起來規模會非常巨大。中國的移動支付已經形成了規模效應,中國的銀行業可以從零售學習技術,建立批發業務,而且要考慮消費習慣的影響,創新非常重要。讓67%的人愿意使用智能手機是行為模式的改變,中國的規模是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6月20日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表示——
要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使之能夠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做出貢獻,這個地區將面臨兩大轉型:第一,從單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轉型;第二,從原來的金融中心(香港為代表)、服務業中心、制造業中心,向科技中心轉型。倫敦、新加坡等城市通過向科技轉型吸引科技公司、吸引科技人才,實現了城市功能的各種轉型,并實現在世界城市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此外,香港的科技創新應該和內陸地區的制造能力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各種要素的流動,通過真正的互聯互通實現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