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9月6日文章,原題:誰將在東南亞取代美國? 如果美國減少在亞洲的軍事存在,東南亞的戰略秩序將會怎樣?有3種可能。第一,兩個地區大國——日本和印尼——將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其次,東盟將擔負起領導角色。第三,中國將成為最有能力填補該戰略真空的大國。第三種場景最有可能成真——其實,在缺乏美國強大軍事存在的情況下,整個東南亞很可能都將為尋求利益而搭上中國的“順風車”。
美國減少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如撤出駐日韓軍隊并非完全不可能。民調顯示,許多美國人認為,美國應該在試圖解決全世界的問題前先解決其國內問題。大選時祭出“美國優先”大旗的特朗普曾這樣威脅美國盟友:如果你們再不增加軍費,美軍就將撤出亞洲和歐洲。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種可能的場景是日本和印尼試圖填補戰略真空。但印尼基于其作為東南亞面積最大和人口第一大國而爭取領導權的努力,不太可能獲得該地區的認同,因為其缺乏吸引其他國家支持的軍事或經濟體量。日本擁有力爭成為美國“繼任者”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但其在二戰期間侵略并占領許多東南亞國家的歷史將成為障礙。而第二種可能出現的場景是東盟擔負打造多邊秩序的領導角色。但外部國家的角色是這種基于東盟的戰略秩序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中日各自尋求取代美國的過程中,東盟成員國很可能面臨在中日之間選擇的難題,而日本在東南亞的歷史包袱將使其成為不可能的選項。
因此,最可能出現的場景是中國將填補美國留下的戰略真空,而整個東南亞都將跳上中國的“花車”。在這種狀況下,東南亞戰略秩序將建立在中國的軟/硬實力基礎之上。中國的硬實力特征顯而易見,但其軟實力相對尚未到位。中國的軟實力并不存在于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內,而是蘊含于其“一帶一路”倡議中。利用中國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該倡議令人想起中國在其經濟鼎盛時期的輝煌過去。
“一帶一路”對該地區充滿吸引力,是因為它建造從未存在且將東西方關鍵市場連在一起的基礎設施。從大多數沿線國家的反應來看,該倡議背后的經濟邏輯令人難以抗拒。為獲得與中國一道增長的機遇,東南亞將很可能接受中國的領導地位并順應北京的關鍵戰略利益。一些與中國存在海洋爭端的東南亞國家或將發現中國“無可爭辯的主權”言辭令其不安。但即便是它們,在衡量利弊后也將很可能得出結論:在美國不在場的情況下,它們能夠或必須與中國主導的戰略秩序同生共處。強勁的經濟增長意味著更高程度的政治合法性,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的政府都對此心知肚明。▲
(作者鄺云峰,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