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盡管已過去6年,采訪夯來村的情景仍時常浮現:村內土路上牲畜糞便滿地,老木屋低矮逼仄,屋內陰暗潮濕,與遠看秀美如畫的山村景色,好像兩個世界。
夯來村坐落于武陵山區,和很多山區農村大同小異,夯來村只是更加突出而已。
這些山村有一些共同特點,那就是“行路難、看病難、讀書難和結婚難”,青壯男女大多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多為老人和小孩,或一些因病而失去勞動能力的中年人。
改革開放,給億萬農民帶來了致富希望,農村出現第一波外出務工潮,數以億萬計的農民涌入城市特別是東南沿海,在一家家工廠扎營謀生。他們靠勤奮吃苦改變了家庭生活面貌,這是他們多少年想都不敢想的事。
而最近十多年來,眾多跳出農門的大學生,創業就業也是天南海北,各顯其能,卻很少有回鄉村的。
在大量的人才和勞動力不斷地涌入城市,繁榮了城市、收獲了財富的同時,農村卻凋敝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也隨之出現,比如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無人照顧、村莊空心、土地荒蕪,農村失去活力。城市在日新月異地巨變,而農村的發展卻一度“靜止”了。
山村再秀美,如果硬件落后,發展也難。從2008年開始,國家就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返鄉創業的政策,“引導農民外出務工,鼓勵農民工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返鄉創業”,并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實現了道路、電力等“村村通”,為農村創業提供了基本條件。
許多外出務工者,在政策支持下,在親情吸引下,選擇了返鄉創業。這一批返鄉創業者多從他們熟悉的種養殖開始,雖然產業附加值不高,但他們通過行動證明了在農村同樣可以大有作為,也滿足了一部分農民在家門口就業的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美麗鄉村建設進行頂層政策設計,提出一定要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美麗鄉村再現活力,也成為許多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想,也是社會各界的共識?;貧w鄉村、投資鄉村、返鄉創業,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選擇,更成為許多大學生以及城市精英、社會成功人士,特別是社會資本新的投資熱點。
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國家支持力度的加大,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特色的農村新業態,如農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生態農莊等等,正把美麗農村裝扮得更加現代更有魅力。
和10年前那批返鄉創業者不同,這一批選擇返鄉創業的人士,他們視野開闊,格局大,市場意識強,回歸鄉村,鐘情農業,多為積極主動的投資創業和產業創新行為。他們返鄉創業,填補和豐富了農村產業,在新的發展高度、新的產業起點上,實現復興鄉村、繁榮農業、富裕農民的目的。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將來,農村將和城市一樣有吸引力,農業也將和其他產業一樣有潛力,農村將會比城市的生活品質更高、更安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