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妍
【關鍵詞】赤峰;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申報戰略
【摘 要】近年來,大遺址保護被納入建設文化強國的國家戰略,赤峰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能夠加大對赤峰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力度。文章詳細分析了赤峰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的背景及條件,提出應通過組織機構、科學規劃、增加經費、申請項目、加強宣傳等措施, 推動赤峰成功申報為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從而實現對赤峰歷史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在著重保護的基礎上為赤峰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獲得更大的發展。
赤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曾孕育了燦爛的遠古文明,早在距今一萬年前赤峰地區就有人類生存,創造了具有時代特點和地域特色的燦爛的遠古文化。優化和整合赤峰歷史文化遺存,并將其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規劃建設,可以有效保護和利用西遼河流域赤峰地區的歷史文化遺存,大力推動赤峰市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進一步促進赤峰市由文化遺產大市向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強市轉變。
一、推動赤峰市進入國家
大遺址保護片區的背景及條件
赤峰市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近萬年的文化發展史,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最早發生文明因素的地區之一,在中國考古學界具有符號性的意義。在這片土地上,先民們創造了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諸文化,以夏家店上下層文化為代表的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和蒙元文化四大文化高峰,境內相繼發現并命名了“小河西文化”“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富河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等8種考古學文化類型,是全國考古學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級市。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造就了赤峰市厚重的人文歷史,奠定了其文物大市的地位。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赤峰市保存有各時期的文物遺址、遺跡達7340處,占內蒙古自治區文物遺跡總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0處,市級、旗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92處;館藏文物達36萬余件組,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183件組,包括一級文物672件組,二級文物1729件組,三級文物2782件組。為加強對全市境內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赤峰市進行了大量的科學有效的保護工作:
一是開展了大量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目前,全市5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已經有17處編制完成了保護規劃,7處已經委托相關有資質的部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正在進行中。
二是編制完成了《赤峰市文物保護項目庫》。通過統籌全市文物資源,依照規劃梳理項目,根據文物本體損毀程度和輕重緩急原則梳理了搶險、應急、修繕項目等,2013年建設完成了《赤峰市文物保護項目庫》。
三是赤峰市人民政府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使赤峰市的文物保護工作得到更多的權威技術部門的支持,赤峰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11月在北京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簽署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赤峰市人民政府文化遺產保護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使赤峰市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得到了國家級專業機構更多的智力和技術支持。
四是整合地區資源,打捆上報的項目已經逐步落地。赤峰市積極整合境內的文物資源,聘請有資質的專業技術部門編制完成了《赤峰境內遼代館藏壁畫修復設計方案》《赤峰地區紙質文物修復設計方案》《赤峰境內燕北長城保護設計方案》,其中壁畫修復資金已經到位,紙質文物和燕北長城的修復資金也將在今年陸續到位。近期擬啟動《赤峰地區青銅器保養及維修設計方案》的編制工作。同時,聘請有資質的部門對全市9處古建筑類型的國保單位的安防、消防、防雷等安全防護方案進行墊資設計,目前27個方案中已有20個得到了批復,預計2017年全市9處古建筑類國保單位將能實現安防、消防、防雷等技防措施的全覆蓋。
二、推動赤峰市進入國家大遺址保護
片區的困難和不足
盡管赤峰市進入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但是對照申報標準和條件,對照先進地市的成功經驗,我市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思想認識有所偏差,文物保護意識不足
由于受到長期形成的一些觀念的影響,一些干部、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不足,對赤峰市進入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還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個別地區目前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經濟發展、重開發利用而輕文物保護的思想,對文物保護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到位,對文物保護法規、政策了解得不夠透徹,認為會束縛經濟發展。尤其在建設工程選址過程中,文物遺址被破壞現象偶有發生,這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文物保護風險。
(二)人文歷史難以體現,資源有效整合不夠
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不是歷史記載,而是真實體現。但由于自然損毀及戰爭、“文革”等歷史原因,加之國內城市發展的理念本身就經歷了從大拆大建向有機更新的轉變,在城市建設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不適當的開發,導致赤峰市的文物古跡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壞,留下了歷史性遺憾。有些古跡除了歷史價值外,已無整體景觀價值,傳統文化缺乏實物上的體現,成了“書本上的歷史”。名城風貌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部分新建建筑的高度、體量和風格與古城風貌相背離,一些重要文保單位和重要地段的空間環境受到破壞。如赤峰地區于清末民初形成的“九街三市”,在城市化進程中,重要街市的面積已嚴重減少,存在被吞沒的危險。
(三)文物保護經費投入不足
赤峰歷史文物古跡較多,歷史街區范圍大,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境內現存120處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近300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任務很重。但赤峰總體上還是屬于落后地區,由于地方經濟條件的制約,文物保護經費存在投入相對不足的情況。目前我市412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有一些還缺乏安防、消防、防雷等相關設施,尤其一些野外文物的保護措施更有待完善和加強。至于可移動文物,除部分由私人收藏以外,其余主要還是通過各級文博單位進行保護和管理,而個別文博單位的文物庫房和安防設施較為陳舊,亟待加強。endprint
三、加快推進赤峰市進入國家
大遺址保護片區的措施
(一)深化思想認識,推動赤峰市進入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工作
赤峰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彌足珍貴、不可再生的,因此需要堅定推動赤峰進入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的信念,保護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抓好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進一步落實文物保護“五納入”要求。在發展中,堅持文物保護優先的原則,使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文物、公安等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溝通、協作,形成防范、打擊文物違法犯罪的長效機制。加強對偏遠地區文物保護工作的指導,建立、健全旗縣區、蘇木鄉鎮、嘎查村三級文物保護工作體系,下一步努力形成市、旗縣區、蘇木鄉鎮、嘎查村四級工作網絡和信息網絡。其次,進一步健全監管制度,規范引導文物流通秩序。加強文物、工商、文化執法等部門的協作,切實加強對古玩舊貨市場的監管。積極引導、規范全市非國有博物館的健康發展。
(二)組織專門機構,堅持不懈地推進赤峰市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工作
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工作比較復雜,從時間上講,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具體工作中將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多個部門,因此地方政府應當組建獨立的機構,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同時建立“一辦多組”工作機制,設立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日常調度,及時分析解決申報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同時根據申報具體特點設立文物保護組、協調組、宣傳組等多個專業工作組,有針對性地處理好各方面的問題。全面組織、協調、督查創建工作,全市上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增強信心,形成申報的整體合力。同時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堅持不懈地推進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工作。
(三)做好赤峰市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規劃,并嚴格實施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做好申報工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據。按照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的規定,編制好赤峰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專項規劃,是申報的硬件。嚴格按照申報規定的條件做好規劃,邀請相關專家、領導指導編制工作,全面挖掘歷史文化內涵,高起點、高規格地編制赤峰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專項規劃,嚴格按照規劃開展各項文物保護工作,推進申報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合理增加文物經費,有計劃地開展文物保護工作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十五條有關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的要求,各文物保護單位需區別情況分別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赤峰境內部分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大量具有重要歷史研究價值的遺址、遺跡地處野外和偏僻地區,資金、看護建筑和人員編制情況等均無法滿足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的要求,目前各地區看護難度較大,經費投入嚴重缺乏,致使看護工作力度嚴重不足。各級政府應根據財力情況合理增加文物經費,以各地現有的文物保護管理部門(如文物局、文管所或博物館)負責境內各處文保單位的管理,有條件的地區可在文保單位所在村、嘎查聘用當地百姓作為文保員,開展日常巡查和負責安全信息的上報工作。同時對各類型文物保護工程的經費進行適當撥付,有效推動文物保護工程的正常開展,為推動赤峰市進入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項目承載,凸顯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申報的本土特色
加快推進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建設,以重點實施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建筑的安防、消防、防雷項目,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與整治立項報告和保護項目等為切實抓手,做好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保護工程及項目編制工作,指導大遺址保護、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田野文物保護等文物保護項目的實施,并做好項目儲備及實施工作。把申報工作具體化、項目化,重現赤峰千古風采,為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的申報打造亮點,豐富內涵。
(六)努力做好赤峰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的宣傳、推介工作
“真正的歷史文化保護必須全社會參與。”為更大程度上讓人民群眾了解、關注、支持赤峰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工作,要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赤峰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的宣傳、推介工作,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媒介,組織開展各類宣傳活動,發放宣傳資料,提高廣大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營造“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氛圍,營造赤峰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的良好氛圍。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除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和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氛圍外,還可以通過出動宣傳車輛、播放宣傳視頻、發放宣傳單等方式,深入基層,深入重要遺址所在地群眾集中的集市等場所,使文物法律、法規和文物保護工作更直接、深入地宣傳到最基層的群眾中間,從而增強群眾保護文物的主動意識,自覺地加入到文化遺產保護的隊伍之中。
主要參考文獻:
①單霽翔.攜手共創大遺址保護的美好明天[J]. 中國文化遺產, 2010(6).
②單霽翔. 讓大遺址保護助推經濟社會發展[J]. 中國文化遺產,2009(4).
③陸建松.中國大遺址保護的現狀、問題及政策思考[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