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云+廖育榮+倪淑燕+丁丹+樓鑫



摘 要: 為提升遙感衛星數據傳輸的效率,針對傳統遙感衛星數據傳輸中固定速率存在鏈路資源未充分利用的問題,研究基于鏈路自適應的遙感衛星數據傳輸技術,提升鏈路資源利用率。仿真計算結果表明,在星上發射功率和傳輸帶寬不變的情況下,與傳統方式相比,遙感衛星過境期間的數據傳輸量提高了2.62倍。
關鍵詞: 遙感衛星; 數據傳輸; 鏈路自適應; 自適應編碼
中圖分類號: TN915.0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7)17?0023?04
Research on remote sensing data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based on link adaption
WANG Pengyun, LIAO Yurong, NI Shuyan, DING Dan, LOU Xin
(The Academy of Equipment, Beijing 10141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ata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and make full use of link resource i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data transmission with fixed rate, the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data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based on link adaption is researched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link resource. The simulation and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ies, the data transmission quantity during the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transit is increased by 2.62 times while the transmitting power and transmission bandwidth maintain the same.
Keywords: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data transmission; link adaption; adaptive coding
0 引 言
當前,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影像在軍事測繪、情報搜集、防災減災和環境監測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1?4]。隨著遙感影像空間、時間、光譜分辨率的提高,遙感衛星采集的數據量迅猛增長,與此同時,頻帶資源越來越緊張,因此對遙感衛星數據傳輸的時效性和智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星上處理能力之外,還需要發展新型的傳輸機制和高效的傳輸技術。目前提高數據傳輸效率主要通過增加傳輸帶寬、在發送端采用高階的調制編碼方式以及極化復用技術等方式來提高遙感數傳效率。
根據香農定理,增加傳輸帶寬會提升信道容量,即可以滿足更高速率的數據傳輸,已有研究結果表明,Ka頻段(當前遙感衛星數傳基本在X頻段)的最高數據傳輸速率可以達到X頻段的3倍,因此基于Ka頻段的遙感數據傳輸技術是目前研究的熱點[5],但同時,帶寬資源的拓寬帶來了新的問題,如Ka頻段大氣損耗和雨衰的增加,易受天氣變化的影響等[6]。
在發射端采用高階的調制方式和高碼率的糾錯編碼方式,主要通過減少冗余,提高符號的信息量這種方式實現以最少的符號傳輸最多的信息,然而采用高階的調制和高碼率的糾錯編碼方式在提升傳輸效率的同時,對于接收信號的信噪比要求較高,且數據傳輸速率的提高對于星上發射功率以及地面接收天線的口徑要求比較苛刻,這與地面接收設備小型化和軍事領域高機動性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
極化復用技術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頻帶資源匱乏的問題,它利用不同極化技術的正交特性實現頻率復用,將頻帶利用率提高一倍,數據傳輸速率隨之翻倍[7],該技術率先在國外遙感數傳中得到應用,如美國的WordView?1;當前國內也開展了極化復用技術的系統研究,目前已成功應用于我國多顆對地觀測衛星,如資源三號衛星等[8]。
受到極化復用技術的啟發,采用相關的技術手段,在現有資源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提升數據傳輸效率。本文采用鏈路自適應技術,通過提高鏈路資源的利用率,盡可能使更多的鏈路資源服務于數據傳輸,以此提高數據傳輸效率。
1 鏈路自適應技術在遙感數傳中的應用分析
傳統的遙感衛星在過境期間采用固定速率傳輸,為滿足數據傳輸質量的要求,基本是以最差的傳輸條件作為參考,因此,在高仰角時由于空間距離的變化導致存在一定程度的鏈路資源余量,如圖1所示。
以軌道高度400 km為例,圖2為衛星過境期間星地空間距離的變化引起的自由空間損耗。
同時,不同仰角下大氣損耗以及雨衰等都會有所變化,某站不同仰角大氣的損耗及雨衰變化情況如表1所示[9]。
綜上所述,隨著仰角的變化,鏈路損耗變化近20 dB,其中空間距離的變化是鏈路損耗變化的主要原因,而固定速率方式在高仰角產生的多余鏈路余量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這部分鏈路余量,將這部分閑置的鏈路資源更多地用于數據傳輸業務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鏈路自適應是一種根據鏈路質量自適應調整數據傳輸模式的一種技術,主要包括自適應功率控制、自適應調制以及自適應編碼調制等技術。其中自適應編碼調制能夠克服自適應功率控制以及自適應調制本身的一些缺點,并且具有良好的信道適應性,因此被廣泛應用于無線通信領域[10?11]。endprint
本文主要討論自適應編碼調制技術在遙感衛星數傳中的應用,首先通過鏈路預算,在給定參數的情況下建立一個不同的信道狀態閾值區間;其次在不同的閾值區間內采用不同的編碼調制方案,即低仰角時選擇設計方案中低階的編碼調制方式,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在高仰角時,空間距離減小,鏈路損耗降低,選擇方案中高階的編碼調制方式,提高符號利用率,即在符號傳輸速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通過這種方式提升信息的傳輸量,將傳統遙感數據傳輸方式在高仰角時的鏈路余量充分利用起來,最大化下行鏈路的數據傳輸量。
2 方案設計及性能仿真
本文仿真中采用的調制方式有BPSK,QPSK,8PSK和16QAM,編碼方式選擇Turbo碼,碼率設定為和因此調制編碼組合方式有16種,即有16種傳輸方案可以選擇。通常衛星通信中的噪聲以加性高斯白噪聲為主,SNR是影響誤碼率(BER)的惟一因素,因此表2給出了各編碼調制方案的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解調門限。
將表2中的方案用Matlab仿真,得到圖3,縱軸表示頻譜效率。由表2和圖3可以將SNR軸劃分為11個區間,每個區間的最優傳輸方式及其效率如表3所示,表3即為理論上的編碼調制方案。
遙感衛星鏈路基本參數設定如表4所示,假設地面終端天線始終跟蹤衛星定位(終端接收增益為固定值),7°~-7°仰角為有效數據接收區間,終端位于衛星正下方,即最大仰角為90°。
用戶接收信噪比(單位:dB)由鏈路預算公式得到:
(1)
式中表示空間傳輸損耗,可由下式計算:
(2)
式中表示用戶到衛星的距離。
在仰角區間7°~-7°內,以1°為間隔,根據式(1)計算信噪比,結果如圖4所示。
由表3和圖4可以得出不同仰角區間的傳輸方案,如表5所示。
表5即為衛星過境期間的傳輸方案,根據已有參數條件進一步計算求得自適應編碼調制傳輸的信息量為24.47 Mb;而傳統的固定編碼調制方案,為保證整個過程數據傳輸的有效性,是以最差的條件作為設計依據,即接收信噪比在[-0.56~1.8]之間,因此一次過境傳輸的信息總量為9.335 Mb,根據仿真和計算結果得出,單次過境可變編碼調制是固定編碼調制傳輸信息量的2.62倍。
3 結 語
高分辨遙感衛星的快速發展對遙感數據傳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針對傳統方法在高仰角時存在的鏈路資源浪費問題,采用鏈路自適應技術中較為成熟的自適應編碼調制技術,在符號速率保持不變的同時,在高仰角區間段通過改變調制編碼的方式提升符號效率,進而提升數據傳輸量。從仿真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自適應編碼調制技術在遙感數據傳輸中的應用讓衛星過境期間由空間距離變化產生的鏈路余量更多的服務于數據傳輸,在不增加帶寬和發射功率的前提下,將數據吞吐量提高了2.62倍,有效提高了數據傳輸效率。
參考文獻
[1] TRALLI D M, BLOM R G, ZLOTNICKI V, et al.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earthquake, volcano, flood, landslide and coastal inundation hazards [J].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 remote sensing, 2005, 59(4): 185?198.
[2] ZHANG Liang, ZHANG Bin. The application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to coast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J].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9, 28(2): 1?13.
[3] BREKKE C, SOLBERG A H S. Oil spill detection by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5, 95(1): 1?13.
[4] CROUT R L, KENT C. Current navy applications of satellite remotely sensed data [C]// Proceedings of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Toulouse: IEEE, 2003: 1026?1028.
[5] 高衛斌,冉承其.遙感衛星數據傳輸技術發展分析[J].中國空間科學技術,2005(6):30?36.
[6] 王中果,洪大寶.低軌遙感衛星Ka頻段星地數據傳輸效能研究[J].航天器工程,2013,22(1):72?77.
[7] 趙寧.極化復用技術在遙感衛星數據傳輸中的應用[J].航天器工程,2010,19(4):55?62.
[8] 王萬玉,李娟妮,張保全,等.寬頻帶低軸比雙極化頻率復用天饋系統設計[J].電訊技術,2012,52(6):423?428.
[9] COSS M, L′ABBATE M. Ka?band architecture and performance for EO satellites [C]// Proceedings of 2010 5th ESA workshop on Tracking, Telemetry and Command Systems for Space Applications. Noordwijk: IEEE, 2010: 216?223.
[10] 湯敏,蔡潤,周蓓磊,等.第三代移動通信中的自適應調制和編碼方法[J].復旦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3(1):83?85.
[11] 周沅寧.衛星通信中的自適應編碼調制技術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4.
[12] 邵彧,師曉利.基于遙感數據挖掘的智能地理信息系統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16,39(10):54?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