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豐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生共榮關系,充滿了現代經濟發展的創造性智慧,而健康良好的金融體系必定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回顧國際金融危機的歷史不難發現,“病態”的金融不僅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金融資源,還會催生資產泡沫,導致金融危機。實踐證明,不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各條血脈,就無法推動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無法解決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的問題,也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經濟脫實向虛和產業空心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取得諸多成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穩步提升,但問題依然存在。比如,金融資源分配不均造成小微企業融資出現困難、經營面臨困境;缺少有效配置工具導致不同行業和區域金融資源分配不均;融資難、融資貴等頑疾仍未解決。更合理地界定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意味著金融業要轉變觀念,秉持和實體經濟長期共同協調發展的理念,防止金融業由于創新過度而脫離實體經濟自彈自唱。
種種跡象表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面臨的環境條件變得更加復雜化和多元化,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和能力任重道遠。
以科技、機制和市場創新為引領的中國實體經濟正在轉型升級,上規模、拼數量的外延式擴張老路已走到盡頭,這必然要求金融業也要轉變方式和優化結構,走出“金融服務就是提供資金”這一傳統誤區,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融資結構體系,打造能滿足實體經濟更多創新升級需求的金融鏈。
剛剛公布的第二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了中國經濟改革取得的新進展。“大企業強、小企業弱”的局面正在趨于平衡,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增速也令人滿意和振奮。新增長點、新動能對中國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斷加強。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獲得的金融支持增多,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以及全球經濟復蘇帶來的外需好轉,實體經濟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春天。
(摘自《工人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