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大彧
金融是國之重器,是國民經濟的血脈。伴隨我國金融業飛速發展,大量資金跨行業、跨市場、跨國境流動,金融活動廣泛滲透,金融已經成為經濟活動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領域。如果說工業化時代的經濟危機主要源于生產過剩,是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那么,當前世界爆發的經濟危機,其根源多在金融領域,金融安全也因此不再僅僅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更是一個重要的國家安全問題。
防范金融領域風險,既要加強監管,也要展開深入反腐。近年來,金融業態不斷豐富,大量出現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產品增加了金融問題的復雜性,這無疑需要監管部門推進監管信息共享,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同時,要想推動各項監管舉措真正落地生根,并在實際運行中發揮平抑風險的決定性作用,就必須加強金融領域的廉政建設,加大反腐敗力度。金融反腐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舉措,只有握緊金融反腐鐵拳,繼續保持高壓態勢,才能讓各項監管制度“硬”起來,才能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姚剛、張育軍落馬,成為金融反腐重要性的有力“注腳”。姚剛、張育軍作為證券監管部門重要負責人,長期以來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靠山吃山,利用職權謀取私利。金融腐敗擾亂金融市場秩序,令市場無法有效發揮配置金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有甚者,在金融腐敗的掩護下,一些金融機構以創新的名義鉆制度的空子,肆意進行監管套利。在金融腐敗、制度缺陷以及瘋狂投機的共同作用下,最終釀成了2015年6月、7月間的中國股市異常波動。
那場股市異常波動,不僅讓股民損失慘重,更對國家金融安全造成巨大威脅。一些金融監管人員和金融機構高管監守自盜,與金融大鱷內外勾結,損害證券監管部門形象,擾亂資本市場秩序。金融腐敗幫助一些資本大鱷在股市中巧取豪奪,為資本脫實向虛、資金空轉推波助瀾,在毒害實體經濟的同時,令金融風險持續累積。近期金融監管層高官不斷落馬,體現了中央打擊權力尋租、清除金融腐敗“毒瘤”、凈化金融市場環境的決心,也是確保國家金融安全的關鍵之舉。
金融必須要回歸本源,服務好實體經濟發展,金融反腐則是促進金融回歸本源的重要推動力。金融及資本市場往往是金錢與權力深度糾纏的場所,金融領域的腐敗案件通常具有涉案金額大、隱蔽性強等特點。強大的金融反腐壓力,必將極大壓縮資本的監管套利空間,促使其流向實體經濟,服務于優質企業。金融反腐降低了市場風險,為企業帶來“活水”,這不僅有助于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也將讓股市更健康、更安全。
(摘自《北京青年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