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桂楓
【摘 要】文章主要針對黃梅戲的表演技巧進行分析,結合當下黃梅戲表演的發展現狀,從黃梅戲表演的設計、黃梅戲的表演技巧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黃梅戲;表演技巧;技巧研究
中圖分類號:J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047-01
黃梅戲表演技巧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黃梅戲的特色,以往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人們往往輕視了黃梅戲的表演技巧。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各種戲劇快速發展壯大,我們必須提高黃梅戲的表演技巧,更好促進黃梅戲的發展。
一、黃梅戲的表演技巧探究
(一)黃梅戲旋律的控制。黃梅戲在表演過程中擁有明顯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音樂與演唱語言這兩個方面。黃梅戲在表演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安慶的方言進行演唱,因此在學習黃梅戲時應該對安慶方言進行學習與掌握,同時還應該對黃梅戲的旋律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許多人在黃梅戲表演過程中對旋律有著很好的控制,但不能體現出黃梅戲應有的特色與韻味,主要問題就是沒有用安慶方言進行演唱,因此導致黃梅戲的特色缺失,其韻味也就相對降低。許多人在黃梅戲表演過程中雖然使用安慶方言演唱,但是沒有真正對安慶方言進行了解與掌握,也會導致黃梅戲韻味與特點的減弱。
(二)黃梅戲發音探究。人們在不借助任何設備進行黃梅戲表演過程中,由于受到環境的影響,離舞臺較遠的觀眾聽不清聲音。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利用各種科學的設備對表演者的聲音進行加強,讓現場觀眾可以更好地聽清楚演員的聲音。黃梅戲在表演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唱腔表演,唱腔的使用可以更好抒發各種情感,同時更具韻味、聲音更加美妙,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十分強烈,表演的內容簡單易懂,因此受到了廣大人們的喜愛。由于黃梅戲在表演時經常使用真聲進行演唱,沒有受過專業培養的人也能進行黃梅戲演唱,進一步提高了人們對黃梅戲的喜愛程度。
(三)黃梅戲舞臺動作技巧。黃梅戲表演過程中,動作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黃梅戲的表演過程是對每一個表演者各種動作技巧以及專業素質的審核,表演者舞臺動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觀眾的觀劇體驗。因此表演者應該具有較高的舞臺動作技巧,在黃梅戲表演過程中更好地提高觀眾的觀感體驗。歸根結底,黃梅戲表演者應該通過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更好利用自身表達的情感來提高觀眾的觀賞體驗,提高自身的表演藝術水平。
二、黃梅戲表演的設計
(一)黃梅戲表演環境的設定。在黃梅戲表演過程中,黃梅戲表演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觀賞體驗。黃梅戲表演舞臺上的燈光及各種道具可以讓觀眾更好地對戲曲內容進行體驗。黃梅戲表演過程中舞臺燈光與各種道具已經成為了另一種舞臺藝術的表現方式。隨著黃梅戲的不斷發展,要提高黃梅戲表演環境設計的水平,對表演舞臺的環境進行全面了解與掌握,設計人員應該根據表演舞臺的設計圖紙、舞臺的各種數據資料等進行科學設計。黃梅戲的工作人員在對表演環境進行設計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與黃梅戲的內容特點相結合,展現出黃梅戲舞臺的完整程度,突出黃梅戲本身的特色。黃梅戲舞臺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通過藝術表現方法,將生活中的狀態完整展現在舞臺上。設計人員通過各種道具在舞臺上創造出各種氛圍,在黃梅戲表演過程中抓住人們的注意力,讓人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黃梅戲動作的設計。在對黃梅戲表演的動作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一定要根據黃梅戲的內容對表演動作進行科學的編排設計,讓黃梅戲舞臺表演動作更加輕盈優美。同時設計人員還應該對黃梅戲表演的舞臺整體效果進行設計。在各種形式的演出過程中,工作人員都會對舞臺的整體效果進行設計,主要是對舞美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因此,對黃梅戲表演動作的設計可以更好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更好地推動黃梅戲的發展。例如黃梅戲中經典的《女駙馬》,通過民女馮素貞經歷各種磨難冒死救夫這一故事,利用傳神的表演動作更好地向人們展現了勇敢機智、善良活潑的古代少女,展現出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三)黃梅戲表演人物設定。在黃梅戲藝術表演過程中表演人物的設定十分重要,通過長時間的演變,黃梅戲的表演人物漸漸分成了七種角色行當。分別為正旦(正直、穩重的年長婦女)、花旦(開朗活潑、多情的少女)、小生(青年男性)、小丑(小丑是由小丑、老丑、女丑所組成,頗受人們喜愛)、老旦(年長的老婦人)、花臉(主要是山賊惡霸之類)、正生(主要由正生與老生組成),在黃梅戲表演過程中主要使用的唱調與傳統戲劇中使用的唱腔是一致的。黃梅戲在表演過程中通常使用打擊樂作為背景樂曲。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黃梅戲的樂隊也開始使用西方的樂器與我國的民族樂器進行演奏。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對黃梅戲的表演越來越重視,由于黃梅戲在我國戲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黃梅戲表演者應該通過提高對安慶方言的掌握、對旋律的控制、對舞臺動作技巧的掌握,更好地提升黃梅戲表演技巧,進一步促進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程銀鳳.黃梅戲的語言藝術[D].青海民族大學,2012.
[2]李潤瑤.黃梅戲的舞臺再設計[D].昆明理工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