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值恒
益陽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網絡扶貧行動計劃,在“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精準扶貧”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推進農業農村、精準扶貧和信息網絡的深度融合,開展網絡扶貧工作已成為當前全國上下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實施網絡扶貧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扶貧工作隨時隨地、四通八達,讓貧困地區群眾在互聯網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了《網絡扶貧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網絡扶貧的工作重點和具體要求。
益陽作為傳統農業大市,2014年被確定為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2015年被確定為全省唯一的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市,成為全國、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排頭兵”和農業改革“試驗田”。但與此同時,益陽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截至今年初,全市仍有國家級貧困縣1個(安化縣),貧困村293個,未脫貧人口7.45萬戶、21.6萬人。為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依托農業大市資源稟賦,借助信息網絡有力支撐,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網絡扶貧行動計劃,在“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精準扶貧”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至2016年底,全市電商企業、電商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7042家,電商交易額突破200億元,線上交易總額、增速均在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0.38億元,同比增長3.2%,增速連續五年居湖南省第一;安化黑茶、桃江竹制品、沅江蘆筍、益陽水產品和休閑食品,高居全省電商銷量榜首。
搭建網絡扶貧平臺
不斷完善農村電商體系,用互聯網破解農村發展“信息孤島”問題,打破城鄉間“信息鴻溝”壁壘。一是建好村級綜合服務平臺。扎實做好村民服務中心建設,不斷完善網絡扶貧硬件。近年來,全市共投入建設資金9.12億元,為1159個行政村新改擴建了村民服務中心。強力實施“寬帶鄉村”示范工程,著力推進信息技術進村入戶。目前,全市行政村光纖覆蓋率86%,4G網絡覆蓋率96%,居全省前列。與58集團旗下的58農服深度合作,成功開發以“三農”信息服務和助力脫貧攻堅為核心,集黨務、村務、政務、信息服務于一體的“益村”APP線上平臺,成為全省“互聯網+村級服務平臺”樣板。廣大群眾能夠利用“益村”平臺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生產生活等便民信息服務。同時,引導農村淘寶、郵樂購等電商入駐“益村”平臺,推動農產品上網銷售,實現農村生產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二是打造一流電商產業園區。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為目標,重點建設具有區域特色、以農產品為主的電商產業園,桃江和安化兩縣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同時,重點推進益陽中南電商產業園建設,著力打造中南地區電商產業發展速度快、聚集度高、運營成本低的國家級電子商務產業園。三是加快建設“農村淘寶”項目。大力支持各區縣(市)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共同建設“農村淘寶”項目。目前,南縣已成功建設益陽第一個“農村淘寶”項目,初步形成以縣級“農村淘寶”服務中心為核心、覆蓋所有鄉鎮的村級淘寶服務網絡,發展電商企業28家、快遞公司56家、“村淘”個體網店860多家。2016年小龍蝦線上交易額達2000余萬元,成為湖區貧困村民致富新路子。
打響“網紅”農業品牌
主動順應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業結構,把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競爭優勢,一大批“益”字號農業品牌在互聯網上“躥紅”。一是實施產業特色化。科學規劃縣域特色農業產業,湖區重點發展糧食、蘆筍、水產和食品加工業;丘陵山區重點發展茶葉、筍竹、中藥材加工等特色產業。目前,已形成安化縣黑茶、桃江縣筍竹、赫山區大米、資陽區休閑食品、沅江市蘆筍、南縣小龍蝦、大通湖區大閘蟹等各有所長、差異互補的特色產業帶。特別是安化縣以優質生態茶園建設為重點,推進資江兩岸五百里茶廊建設,建成有機生態茶園12萬多畝,茶產業綜合產值125億元,稅收突破2億元,連續5年位居全國產茶縣前四強,2016年名列“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榜首。5萬多茶農通過黑茶產業脫貧。二是實施生產標準化。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標準化建設,全力確保農副產品質量安全。全市共制(修)訂農業標準24個、技術操作規程158個,創建種植業標準化示范區145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園(特色產業園)21個、國家級標準化養殖場(戶)33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5個,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319個,國家黑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落戶益陽。三是實施品牌綠色化。堅持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積極打造綠色農業品牌,不斷提升益陽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網絡認可度。目前,全市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志的農產品309個,中國馳名商標17個,湖南省著名商標90個,湖南名牌產品33個,中華老字號1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1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
培養“觸網”新型農民
積極開展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培訓一大批善于“觸網”的新型農民,讓優質農副產品走向大市場。一是公開挑選一批。充分發揮“益村”網絡扶貧主導作用,采取公開挑選方式,在今年村支“兩委”換屆選舉中,為全市1159個行政村各選聘了一名35歲以下、有能力、懂網絡、會經營的專職便民服務員,進入村支“兩委”班子,重點做好“益村”平臺推廣、網絡信息服務和網絡經營指導等工作,提升廣大村民開網店、做微商的能力。二是技術培訓一批。通過舉辦電商專題培訓班,加強對鄉鎮干部、村干部、大學生村官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的電商培訓,發揮網絡扶貧帶動作用。鼓勵電商企業、職業學校根據市場需求,重點培訓農村電商人才。目前,桃江縣電商園已培訓電商人才7750人次,孵化電商創業者1000余名。南縣通過微信群,對上萬名“稻蝦共生”養殖專家、技術員、蝦農開展了養殖技術、銷售技巧交流與培訓。三是創業帶動一批。認真落實國家鼓勵創新創業的利好政策,大力支持、積極引導一大批具有先進農業發展意識的企業家、退伍軍人、返鄉大學生、返鄉青年農民工、種養大戶扎根農村,發展現代農業,開展網絡創業。桃江縣松木塘鎮退伍軍人王志強,2009年回鄉承包2000多畝荒山植樹造林,并在林中放養“高山跑豬”,每年300多頭“高山跑豬”鮮肉通過微信平臺銷售一空,并且帶動了周邊村民紛紛發展類似產業,“豬在山上跑,肉在網上銷”成為當地居民的特色產業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