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詩賞
2017年7月的一個早晨,桃花河沿著長壽城區內蜿蜒的河道靜靜地流淌,河兩岸的綠樹高樓及晨練人群倒映在河中,清晰可見。
然而,桃花河在人們的記憶里一度并不是這樣美好。
“臭水溝一條,經過都要捂著鼻子,誰沒事跑這來。”如此抱怨是曾經的桃花河真實的寫照。
那么,曾經被稱為“臭水溝”的桃花河,是如何變成現在長壽人心中風景如畫的好去處的呢?
這還得從長壽區堅持全區一盤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守長江長壽段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發展思路當中來尋找答案。
結構調整動力足
2017年7月17日,長壽區八顆街道石馬村。
渝慶礦業有限公司封閉的煤礦井口前,幾株美人蕉正吐露著花蕊,在灼熱的陽光下顯得格外嬌艷。
“煤礦周邊的這些田地荒了幾年了。去年年底,煤礦關停了,村里人才又把地種上了。”滿臉黢黑的王明勇說。
今年42歲的王明勇是煤礦關停后唯一留守的工人。
2016年底,渝慶礦業煤礦關停后,長壽區境內再無煤礦。
王明勇見證了長壽區煤礦業的輝煌與消退。他記得自己當時所在的煤礦最紅火時有200多號人,年產煤6萬多噸。
然而,煤礦最景氣之時,恰恰也是周邊鄉村最蕭條的時候。
“地里沒人種莊稼,煤灰到處飛,礦井里有地下水冒出,卻沒人敢喝。”王明勇說。
這樣的情形,在長壽區其余17家煤礦生產時都普遍存在。
即便這樣,仍有不少人對長壽區各大煤礦的生存和發展持樂觀態度。因為,作為老工業城市的長壽,對能源尤其是煤炭的需求量較大。
然而,從2014年起,長壽區委、區政府卻相繼投入近兩億元,關停了轄區內全部18家煤礦,共去除煤炭產能87萬噸。
“礦產資源開采本身就存在破壞和污染環境的情況。”長壽區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煤礦關停,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也是長壽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走生態發展之路所必須采取的措施。”
在這些煤礦關停之后,長壽區又專門組織專家為各煤礦量身定制生態修復方案,并由煤礦經營者實施生態修復。
不僅如此,近年來,長壽區加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不斷由重轉輕、由基礎轉高級、由下游轉上游,形成綜合化工、鋼鐵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智能家居及健康產業等六大產業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生態治理人氣旺
“長壽湖生態環境的變化也是一波三折。”說起長壽湖的生態保護和發展,長壽湖管委會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楊俊偉頗為感慨。
長壽湖水域面積達65.5平方公里,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湖區內島嶼交織,波光瀲滟,風景宜人。
而在多年前,長壽湖卻是另一番景象。
“那時,長壽湖里的水是黑的,時不時還有難聞的臭味散發,就連牛都不到湖邊喝水。”楊俊偉說。
1992年以后,為了開發長壽湖的漁業資源,在湖區大量推行網箱網欄養殖,破壞了長壽湖水質。同時,湖區周邊的工業、生活、面源、畜禽養殖等污染也逐漸突出。
沒過多久,長壽湖水生態系統就呈現急劇惡化趨勢,由原來的二類水質變為劣五類水質。
長壽湖流域是長江的一級支流,是長壽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其水質的好壞,不僅對三峽庫區水環境質量、流域生態環境有著直接影響,也影響著流域沿岸居民的飲水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因此,水質的恢復與提升工作迫在眉睫。
為了徹底解決長壽湖的污染問題,長壽區接連打出一套“組合拳”:通過加強工業和生活污染治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以及開展環境養護和生態治理工程等措施,讓湖區生態得到逐步修復。此外,長壽區還建立了流域清漂長效機制,并且每季度與梁平區、墊江縣召開流域污染治理協調工作會議,進行跨境污染聯合查處,共同治污。
如今,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長壽湖已舊貌換新顏。長壽湖水質總體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局部區域達到二類水質,長壽湖生態環境改善工作取得了實質進展。
長壽湖良好的獨特生態環境,也讓其成為重慶熱門的旅游景區。僅2017年1月到5月,長壽湖景區就吸引了140萬游客前去游玩。
循環經濟效益高
2017年初,長壽區本地的一家老資格國企打算入駐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料卻被擋在了一道“門檻”外。
這道“門檻”就是長壽經開區劃定的綠色“門檻”。
“凡是水污染治理難度大、環境風險高的項目,環評通通一票否決。距離長江太近的化工企業、環境污染太大的企業,該搬則搬、該改則改、該關則關。”長壽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冉洪說。
長壽經開區作為長江邊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自成立以來便始終把生態環保作為發展的生命線和保障線。
因此,長壽人對于如何實踐保護長江母親河、構建綠色生態走廊的體會尤其深刻。
“很直觀的感受就是,近年來園區產量產能上升了,污水排放量卻下降了。”長壽經開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何如此?
“有工藝提升的關系,但主要還是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的結果。”冉洪說。
為了實現發展與保護齊頭并進,園區明確思路、多措并舉,將發展規劃編制、產業鏈調整優化、廢物交換利用、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等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近年來,園區通過充分利用本地天然氣、鹽鹵資源優勢,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綜合利用產業廢棄物,促進企業內部循環。同時,園區還結合自身發展基礎和產業特色,著力構建天然氣化工、化工新材料、氯堿化工、鋼鐵冶金、特色副產物、產業廢棄物等六大循環經濟產業鏈,并從“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社會大循環”三個層面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提高整個園區的產業關聯度和循環經濟效益。
目前,長壽經開區累計建成循環經濟項目30余個,累計投資180余億元,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7%,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長壽經開區先后被評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國家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
特色產業口袋富
渝慶礦業煤礦關停后,王明勇又重拾起種地這個“老本行”。每天刨刨地,養養雞,日子過得倒也悠閑。
但王明勇并不想安于這樣的日子。
“我打算等煤礦這邊的工作交接完成,就去鄰封鎮學習沙田柚種植技術,然后回來種上幾畝,再搞個農家樂。”王明勇盤算著。
王明勇口中的鄰封鎮,有著“長壽沙田柚之鄉”的美譽。
鄰封鎮的沙田柚種植歷史悠久,經過100多年來的精心培育,加上得天獨厚的龍溪河小氣候,使其成為全國優質果品生產基地。
鄰封鎮以沙田柚特色產業為核心,依托毗鄰國家4A級景區長壽湖的優勢,著重發展沙田柚標準化種植、沙田柚深加工及商貿物流,打造“田園綜合體”產業,如今已成為長壽區唯一以沙田柚產業命名的特色農業園區。
“通過大力發展沙田柚產業,使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5.3%,園區森林覆蓋率達60%,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綠色生態產業帶,其產生的生態價值是不可限量的。”鄰封鎮黨委書記李智勇說。
如今,沙田柚既是長壽區的“綠化樹”和“風景樹”,也是村民的“搖錢樹”。2016年,鄰封鎮鄉村旅游收入超過2000萬元。
不僅僅是在鄰封鎮,在長壽區的但渡、葛蘭、云臺等十幾個鎮街,沙田柚種植總面積已接近10萬畝,投產5萬多畝,柚農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多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