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霞
盛夏時節,烈日下的馬草村特別繁忙。
在一片西瓜基地旁邊的生產便道上,十來個村民正在將西瓜打包裝箱,幾輛農用車整裝待發,準備將西瓜運往市場。
敖曉剛站在人群中,正在詢問種植戶今年的西瓜收成等情況。他個子不高,皮膚黝黑,一看就是長年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的人。
敖曉剛今年46歲,現任榮昌區清流鎮馬草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馬草村修通了公路,發展起綠色產業,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在當地百姓眼中,敖曉剛是他們的“綠色書記”,他帶領村民將荒山變綠,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今年6月,敖曉剛入選第二屆重慶綠色年度十大人物。
通途引來春色滿園
過去,馬草村交通落后,不僅沒有通達場鎮的村級公路,也沒有到達田間地頭的生產便道,村民種植的蔬菜運不出去。
敖之富是村里的蔬菜種植大戶,回憶以前賣菜的辛苦,他依然十分感慨:“我要在頭一天將蔬菜準備好,第二天早上4點左右就起床,將蔬菜搬運到船上。通行順利的話,從清流鎮到吳家鎮大概用時一個小時左右。如果遇上途中堰閘放水不好過,就會多花一倍的時間。到了吳家鎮,再將蔬菜搬下船。由于耗時長、人工貴,根本賺不了幾個錢。”
當時還是村委會主任的敖曉剛意識到,交通阻礙了村民的致富之路,他決定帶領村民集資修公路。
“修公路?這不是說大話嗎?這怎么可能?”聽說要修公路,一部分村民當即提出質疑。
“你們到清流場鎮趕集,下雨天走路又累又臟吧?你不想你們的孩子也過這樣的日子吧?”“你們種菜很辛苦,賣菜又那么惱火。你們想過讓收購蔬菜的汽車開進村里,甚至直接開到地里嗎?”為了爭取村民的支持,敖曉剛早出晚歸,挨家挨戶做工作。
辛苦的付出終見回報,修路工作順利推進。2008年,一條長5.3公里、寬4.5米的毛坯路建成。為了徹底改善村里的通行條件,在隨后的幾年里,敖曉剛積極通過相關部門爭取資金和項目,終于將毛坯路變成了瀝青路,并加長到12公里。不僅如此,一條寬2米、長7000余米的生產便道也出現在田間地頭。
“現在賣菜方便了,只需一個電話就能搞定。”說起現在賣菜的方便,敖之富臉上樂開了花。他現在只需提前將收購商需要的蔬菜準備好,放在生產便道旁邊就行了。即便是自個兒拉蔬菜到吳家鎮去賣,也只需要十多分鐘就到了,而且蔬菜當天采摘當天賣,還能賣個好價錢。
道路的修建,也激發了村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目前,馬草村已發展種植面積在五畝以上的種菜大戶上百戶,種植面積達2000余畝。同時,村里還建起了春滿園蔬菜專業合作社。
綠色種植染綠荒山
“今年風調雨順,是個豐收年,畝產估計在4000斤左右。”秦兆華指著眼前掛滿血橙的果林對敖曉剛說。
“這么好的收成,你有什么想法嗎?”敖曉剛笑著問。
“我想開個微信公眾號,把橙子賣到網上去。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清流河邊。”
十年前,剛當上馬草村黨支部書記的敖曉剛最發愁的事就是村里沒有像樣的產業。為了尋找合適的項目,敖曉剛到村里走訪調研。來到村民秦兆華的果園時,他看到了十幾畝長勢喜人的塔羅科血橙,眼前突然一亮,提出了規模化種植血橙的想法。
在敖曉剛的支持下,秦兆華成了馬草村的血橙種植大戶。十年間,秦兆華的十幾畝果林發展到3000畝。同時,村里種植血橙的農戶也越來越多。
為了形成規模效應,敖曉剛在村里組建了專業合作社,通過統一認識、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引導村民科學種植。村民不懂血橙種植要領,他就手把手地教,并定期到果園現場開展技術培訓。現在,馬草村已培養柑橘技術骨干60多名,柑橘種植能手300余名,血橙種植面積也由最初的300畝發展到10000余畝。
為了提高血橙的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敖曉剛還將綠色種植的理念引入柑橘產業的發展過程中。
他引進了一家萬頭肉牛養殖戶,利用該牛場大量的養殖廢棄物,變廢為寶,合理施用,確保了肥效的持續高效。他還注重科學消除病蟲害,不但采用太陽能滅蟲燈、捕蟲貼等,還積極引進蟲害天敵。整個生產過程完全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確保了血橙的綠色生態品質,并于2009年順利獲得無公害產品認證,2011年通過無公害產地認證,2014年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并注冊了“清流河”商標,目前正在申請有機產品認證。
綠色種植讓村里閑置的土地活了,荒廢的山頭綠了,馬草村的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并成功創建“榮昌區農業科技實驗示范基地”。同時,村里的綠色休閑觀光產業也逐漸風生水起。每年春暖花開時,絡繹不絕的市民驅車前來賞花、摘果、垂釣、游園、品農家飯。
美好生活映襯笑臉
馬草村的經濟發展逐步走上正軌后,敖曉剛又忙活起了另一件大事——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
怎么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敖曉剛首先想到的是和城里人一樣:打開水龍頭就能放出干凈的自來水,點燃天然氣就能立馬炒菜,村民通過網絡也能看看外面的世界。
通過村支“兩委”的努力,2014年,馬草村村民用上了自來水,天然氣也送達各家各戶。2017年,村里實現了光纖全覆蓋。
“現在用水很方便。龍頭一擰開,干凈的自來水就‘嘩嘩地流出來了,相比以前擔水或抽水的日子,就是好。”臨近中午,村民敖行才從田里采摘回青菜,來到廚房,一邊打開水龍頭洗菜,一邊高興地說。
敖行才感嘆用水的改變,而該村村民敖曉明則感嘆用氣帶來的便捷。以前,用煤炭灶和柴灶燒水做飯容易將墻壁熏黑不說,還費時又費力。“現在好了,有了天然氣,打開開關,炒菜做飯干凈不說,還省事省力。而且,只要沒有停水停氣,隨時都能洗上熱水澡,方便。”敖曉明指著眼前干凈亮堂的廚房及衛生間,感嘆道。
“水和氣的使用還不是最方便的,最方便的是光纖到了戶。”感受到家鄉變化,回家創業的生姜種植戶王光烈則表示,網絡給他帶來了方便,有什么疑難問題,他上網就能找到答案。同時,他還能通過網絡發布銷售信息,非常方便。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村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看著大伙臉上的燦爛笑容,敖曉剛特別滿足。他說,作為村里的黨支部書記,能帶領鄉親們一同致富奔小康,將家鄉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他覺得特別充實、特別自豪,為了馬草村更加美好的明天,他還將繼續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