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姣玲
一、時政報道平民化。要讓時政新聞出新出彩、吸引受眾,應從新聞中提煉出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結合點進行拓展性報道,同時把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意見和建議通過新聞報道反饋給政府有關部門,增強時政報道的互動性。筆者所在的大余廣播電視臺充分利用“大余廣電”微博、“大余廣電”微信公眾號、“大余黨政”客戶端等新興媒體,發布新聞預告,觀眾通過互動方式提觀點、提建議,記者也可以從中發掘百姓關注哪些方面的時政新聞,從而有的放矢深入采訪報道。
在時政新聞報道中,要跳出會議報道會議,多把話筒鏡頭對向基層群眾,多報道老百姓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比如,在大余全縣特色小鎮建設調度會的新聞中,記者把筆觸重點放在全縣特色小鎮示范點——丫山特色小鎮建設給當地群眾生產、生活、觀念的變化上,然后概括性報道全縣特色小鎮建設的目標、要求及責任落實等信息。新聞播出后,觀眾紛紛為此點贊。
二、民生新聞本土化。縣級廣播電視臺制作民生類新聞有自己的優勢,與本地受眾最接近,對本鄉本土的情況最熟知。要從節目設置、編排形式和內容安排上打出“本土親近牌”,把鏡頭對準千家萬戶的平民百姓。為了更好體現地域特色,大余臺開設的《大余味道》欄目通過電視鏡頭講解大余各知名酒店、餐館、農家樂等大廚的現場展示,以微直播的方式向觀眾講解大余特色菜的選材、用料、烹飪全過程,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一檔民生欄目。這既加大了對大余各知名酒店、餐館、農家樂等的品牌宣傳,提升了商家的知名度,又讓大余秀美的風光、可口的美食吸引更多游客來觀光旅游,實現了合作共贏的目的。
三、新聞隊伍專業化。縣級臺專業人才匱乏是制約新聞節目轉型、質量提高的老大難問題。大部分采編人員都是半路出家,加之缺乏培訓經費,以往都是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邊做邊學,很少外出學習。磨刀不誤砍柴功,筆者認為,有針對性派人到上級臺或大專院校進修學習,是提高新聞隊伍專業水平的有效途徑。近幾年,大余臺多批次派編輯記者參加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研修學院、浙江傳媒大學、山西傳媒學院等地進修學習,既增長了見識拓寬了視野,又提高了專業水平。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除了“走出去”外,還可以“請進來”,邀請上級臺的采編播業務專家到縣里進行集中授課,不僅能節約時間和成本,還能讓更多的人有學習的機會,共同提高業務水平。
(作者單位:大余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