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嫻
【摘 要】依據自主性學習的理念,結合生物教學的特點,對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內涵及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生物;自主性學習
自主性學習是生物核心素養極力倡導的,不同的學者對自主性學習的定義表述不同,一是看作是一種學習方式,二是將其看作是一種教育方式。而我認為其本質是一致的。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但并不是學生孤立無助的學習,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切實提高學習的自覺性,熟練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它強調的是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讓學生成為真正想學、會學、善學、愛學的人。如何讓學生能夠深度地參與學習,如何把“教”的課堂轉變為“學”的課堂,現以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實例來說明如何對高中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1.激發學生“想學”的意識
學生對學習的感受與體驗,是學生學習態度的基礎。有研究表明,當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生從學習中獲得的愉悅感、成功感逐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消極感和焦慮感,學校和教師顯然注重了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感受。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維持自主學習的原動力。關注核心素養,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需要教師自身的影響、啟發和誘導,不是天生所具有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了解了學生的特點,可以根據生物學知識的趣味性、神秘性、挑戰性和生活性,通過情境創設:生命的奧秘、生物學發展的前沿知識、科學家奮斗的發展史、聯系生活生產實踐的現象,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一探究竟的心理,能有效地激發和維持學生自主性的學習。
例如:在“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回憶有關酶的知識。通過學生的回答,總結出酶具有催化作用、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提供相應的實驗材料(過氧化氫、豬肝研磨液、氯化鐵、氣球),請學生設計比較無機催化劑和過氧化氫酶對過氧化氫分解作用的實驗。在學生設計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完善實驗過程,并且歸納出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實驗的概念。教師通過演示實驗,根據氣球體積的大小判斷出過氧化氫分解產生的氣體量,從而證明酶的催化效率高于無機催化劑。
用氣球體積的大小來判斷過氧化氫的分解效率不僅適用于證實酶的高效性,還可以用于證實酶的作用條件是溫和的。將以往比較氣泡多少改為比較氣球大小,實驗現象更具說服力。將氣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及連貫性,激發學生設計實驗并且進行實驗操作的積極性。
2.注重教學滲透,探究學生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
學生“學會學習”,關鍵是要掌握適合自身學習的方法。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序言中埃德加﹒福爾指出,“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更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學習方法是構成學習策略的知識基礎和技能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多種學習方法,同時為學生設計可以使用學習方法的機會,使學生掌握這些方法并能在課后熟練運用。平時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閱讀法、觀察法和記憶法等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例如,在“染色體變異”一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書中找出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的概念,從而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且學會從大段文字中提煉出有用的信息。教師再將學生找出的概念呈現在黑板上,二倍體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體細胞內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個體。多倍體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體細胞內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染色體組的生物個體。單倍體是由配子發育而成的,體細胞內具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生物個體。引導學生根據概念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列出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的異同點。
3.優化課堂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愛學”“堅持學”
傳統的教學過程注重知識的傳授,使學生被動聽課,機械記憶,盲目地做題,使學生負擔加重。正如夸美紐斯所說,“學校成了學生的心靈的屠宰場”,導致學生只會“應試”,“有口不能開,有耳不能聽”。而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更符合新的課程標準,總的來說,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引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在課堂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掌握學習方法并進行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主要在于強調教師引導,在課堂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深入參與到學習為出發點,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邏輯能力并且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可運用于常態課和習題課。
例如,在“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一節中,運用了自學輔導式和小組學習討論式。自學輔導式即以學生獨立學習為主的一種學習模式。教師首先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精心設計學案。學案的設計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預習學案,主要是根據教師手繪細胞器,讓學生通過讀圖識圖、查閱教材及相關資料,獨立歸納出細胞器的分布、結果及功能。并且將學生分為8組,不同的組合重點研究不同的細胞器。可以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有重點的進行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同時告知學生,可在課堂上為同學介紹你所了解的細胞器。通過施加外在壓力,刺激學生進行主動學習。課堂上以分組的形式整合并討論收集的材料,通過生生互動、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共同解決問題;但討論過程中學生學習可控性較差,教師可全程參與進行引導來彌補這一缺陷。最終推薦一名組員為同學解讀細胞器。不同的人講解不同的細胞器,全班學生在整節課中都保有學習的新鮮感;過程中教師及其他同學對介紹的內容可以及時給予評價。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學案最后設計了一個總結提升的部分,例如動植物特有(或共有)的細胞器、具有色素的細胞器有哪些等,從而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