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一、節目特色
(一)行走體驗式的代入式表達
《遠方的家》特別節目多彩中國一期中,主持人王靜來到瀘沽湖畔,與摩梭族二車找阿夏體驗當地走婚習俗;蒼穹之下,變身女搏克參與蒙古族競技;蒼山洱海,換上最美盛裝走進花腰傣的世界。節目全新的板塊設置,創意與立意的構建,不難看出主持人是以“主持+游客”的雙重身份參與敘事,將觀眾帶入其中,在體驗中見真情。節目播出時觀眾會進入到一種“被體驗”的模式,主持人流利的表達和當地人的真情流露,使得觀眾的“被體驗”來得頗為直接與生動,這種特殊的“替代性”模式,更是理解體驗帶來文化親切傳遞的一個積極因素。
(二)“小家”交織“國家”的敘事手法
《客從何處來》成功之處在于“家國同構”的特殊敘事模式。“家國同構”是指“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共同性,表現在文化心理上,呈現為民族文化心理上一種倫理精神與內心情感的同構”。在謝娜篇中,尋根之路的源頭是村上的公審大會決定槍斃爺爺。為得知原因,她隨父親、叔伯奔走于金龜寺、三臺縣、松樹灣等地。每每來到一個地方,在得知家族故事的同時,都會發現其背后個人與民族命運的交織。節目中的謝娜只是作為一個尋根家庭中的小孫女,并非往日星光熠熠的跨界明星。觀眾透過謝娜的家族史也看到了大時代背景下的個人命運和歷史沉浮。
不同于以往側重于文獻、材料的歷史文化節目,《客從何處來》全新的“家國同構”的敘事模式,在小家尋根之旅呈現出光彩時,也筑構成了一部精彩絕倫的家國史、民族史,同時引發出億萬華夏兒女“家國興亡”的感慨。
二、回歸“人”本身
不論是《遠方的家》56個民族的民俗風情,還是《客從何處來》獨具特色的尋根之旅;不論是跟隨主持人的體驗,還是踏著祖先當年的足跡;不論是留戀一方水土的風采,還是感悟家國民族的命運。不難發現在歷史長河之中,人的故事、人的精神狀態、人的生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意義和價值。
在《遠方的家》特別節目中,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和受益者,他們的生活狀態呈現出一個全景式的現代中國。節目中不論是走婚的阿夏、涂抹成黑齒的傣族舅媽,還是水鼓舞中往對方臉上抹泥巴的苗族大哥,都能令觀眾體驗和感受到人的處境、心境和情感。
《客從何處來》導演李倫曾說:“在歷史的外衣下,《客從何處來》其實是關于理解人的節目。”謝娜褪掉了“人”身上原本的標簽,呈現在節目上的謝娜不再是《快樂大本營》中為大家帶來歡聲笑語的女主持人,而是對自己的家族故事充滿好奇與困惑的普通人。“爺爺為何要被槍斃?為何三次入獄?為何一直善待他人的爺爺屢屢遭受命運的不公?”當追尋到最后,那些問題對她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更重要的是在這段旅途中理解了自己的親人,接近了自己的家人。正是如此,該欄目呈現出了非以往欄目的人的魅力及文化底蘊。
三、節目價值
《遠方的家》特別節目真實還原了我國各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百態”。它提供的不僅是一種休閑娛樂,還有讓人為之贊嘆的大好河山,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更重要的還有鏡頭背后當今中國人的精神風貌。節目中,觀眾能夠感受到到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傳統觀念和現代文明之間的相互交融,感知到中華兒女對故鄉的牽掛,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客從何處來》中,我們在跟隨謝娜尋根之路空間地點變化的同時,也看到了那個年代的時光過往,因此可以說這是一檔關注人和時光的欄目。我們給予紀錄片記錄歷史還原事實的定義,也不能忽視它還是一段流逝時光的影像紀念,這正是《客從何處來》節目的價值所在。伴隨著城市化、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農村步入城市,科技生活帶來日新月異變化的同時更容易讓人忘卻初心與根源。《客從何處來》這種從個人尋根,帶動國家民族發展軌跡的手法,不忘“飲水思源、落葉歸根”的情懷,與其說是懷念更是一種傳承。節目將個人家族史和國家民族史相互串聯,使東方的影,國家的魂再度回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這正是《客從何處來》的精神內核。
《遠方的家》、《客從何處來》兩檔用鏡頭記錄價值,用影像儲存歷史的全新人文紀實欄目,以影像化的文本帶領觀眾體驗民俗風情,追尋個人史、家族史、家國史。令你和我在疾步向前的大時代中回首翹足稍作停留,回顧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再度汲取智慧和力量昂首向前整裝出發。
一、節目特色
(一)行走體驗式的代入式表達
《遠方的家》特別節目多彩中國一期中,主持人王靜來到瀘沽湖畔,與摩梭族二車找阿夏體驗當地走婚習俗;蒼穹之下,變身女搏克參與蒙古族競技;蒼山洱海,換上最美盛裝走進花腰傣的世界。節目全新的板塊設置,創意與立意的構建,不難看出主持人是以“主持+游客”的雙重身份參與敘事,將觀眾帶入其中,在體驗中見真情。節目播出時觀眾會進入到一種“被體驗”的模式,主持人流利的表達和當地人的真情流露,使得觀眾的“被體驗”來得頗為直接與生動,這種特殊的“替代性”模式,更是理解體驗帶來文化親切傳遞的一個積極因素。
(二)“小家”交織“國家”的敘事手法
《客從何處來》成功之處在于“家國同構”的特殊敘事模式。“家國同構”是指“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共同性,表現在文化心理上,呈現為民族文化心理上一種倫理精神與內心情感的同構”。在謝娜篇中,尋根之路的源頭是村上的公審大會決定槍斃爺爺。為得知原因,她隨父親、叔伯奔走于金龜寺、三臺縣、松樹灣等地。每每來到一個地方,在得知家族故事的同時,都會發現其背后個人與民族命運的交織。節目中的謝娜只是作為一個尋根家庭中的小孫女,并非往日星光熠熠的跨界明星。觀眾透過謝娜的家族史也看到了大時代背景下的個人命運和歷史沉浮。
不同于以往側重于文獻、材料的歷史文化節目,《客從何處來》全新的“家國同構”的敘事模式,在小家尋根之旅呈現出光彩時,也筑構成了一部精彩絕倫的家國史、民族史,同時引發出億萬華夏兒女“家國興亡”的感慨。endprint
二、回歸“人”本身
不論是《遠方的家》56個民族的民俗風情,還是《客從何處來》獨具特色的尋根之旅;不論是跟隨主持人的體驗,還是踏著祖先當年的足跡;不論是留戀一方水土的風采,還是感悟家國民族的命運。不難發現在歷史長河之中,人的故事、人的精神狀態、人的生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意義和價值。
在《遠方的家》特別節目中,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和受益者,他們的生活狀態呈現出一個全景式的現代中國。節目中不論是走婚的阿夏、涂抹成黑齒的傣族舅媽,還是水鼓舞中往對方臉上抹泥巴的苗族大哥,都能令觀眾體驗和感受到人的處境、心境和情感。
《客從何處來》導演李倫曾說:“在歷史的外衣下,《客從何處來》其實是關于理解人的節目。”謝娜褪掉了“人”身上原本的標簽,呈現在節目上的謝娜不再是《快樂大本營》中為大家帶來歡聲笑語的女主持人,而是對自己的家族故事充滿好奇與困惑的普通人。“爺爺為何要被槍斃?為何三次入獄?為何一直善待他人的爺爺屢屢遭受命運的不公?”當追尋到最后,那些問題對她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更重要的是在這段旅途中理解了自己的親人,接近了自己的家人。正是如此,該欄目呈現出了非以往欄目的人的魅力及文化底蘊。
三、節目價值
《遠方的家》特別節目真實還原了我國各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百態”。它提供的不僅是一種休閑娛樂,還有讓人為之贊嘆的大好河山,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更重要的還有鏡頭背后當今中國人的精神風貌。節目中,觀眾能夠感受到到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傳統觀念和現代文明之間的相互交融,感知到中華兒女對故鄉的牽掛,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客從何處來》中,我們在跟隨謝娜尋根之路空間地點變化的同時,也看到了那個年代的時光過往,因此可以說這是一檔關注人和時光的欄目。我們給予紀錄片記錄歷史還原事實的定義,也不能忽視它還是一段流逝時光的影像紀念,這正是《客從何處來》節目的價值所在。伴隨著城市化、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農村步入城市,科技生活帶來日新月異變化的同時更容易讓人忘卻初心與根源。《客從何處來》這種從個人尋根,帶動國家民族發展軌跡的手法,不忘“飲水思源、落葉歸根”的情懷,與其說是懷念更是一種傳承。節目將個人家族史和國家民族史相互串聯,使東方的影,國家的魂再度回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這正是《客從何處來》的精神內核。
《遠方的家》、《客從何處來》兩檔用鏡頭記錄價值,用影像儲存歷史的全新人文紀實欄目,以影像化的文本帶領觀眾體驗民俗風情,追尋個人史、家族史、家國史。令你和我在疾步向前的大時代中回首翹足稍作停留,回顧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再度汲取智慧和力量昂首向前整裝出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