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抗戰題材美術作品是中國現代美術史和美術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基于對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及其創作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認為當代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在創作中之難點在于民族精神的塑造,而創作要點則應當突出人的因素。
【關鍵詞】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創作
中圖分類號:J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192-01
一、抗戰題材美術作品的創作綜述
與抗戰相關聯的美術作品,包括抗戰時期的美術作品和抗戰后的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前者主要是指抗戰期間的各種宣傳畫和繪畫藝術作品,受限于當時條件,宣傳畫以版畫作品為主,便于大量制作、成本較低,在宣傳抗戰和鼓舞士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繪畫藝術作品則有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所創作的旨在鼓舞國人抗爭到底的國畫作品《奔馬圖》、唐一禾創作的反映青年學生投身抗戰的油畫作品《七七號角》等。
抗戰勝利后,仍有不少以各種形式反映抗戰時期的美術作品誕生,例如,連環畫《雞毛信》《鐵道游擊隊》等,這些作品以長篇連貫畫面描繪了鮮活的人物形象和風土人情,也是筆者童年時珍貴的記憶。而雕塑、繪畫等形式的抗戰題材作品也層出不窮,如油畫《臺兒莊大捷》《平型關大捷》《碧血昆侖》等。隨著各種抗戰紀念館、博物館的相繼建立和修整,大量抗戰主題雕塑也被創作出來,豐富了抗戰歷史和場景的展示形式,而場館內常有反映抗戰場景的半景畫、全景畫等紀實作品展現。
相對而言,中國畫形式的抗戰題材作品的創作存在一些不足,與油畫相比,其作品數量明顯較少,參與創作的藝術家也不多。同時,由于抗戰題材選取的表面化和單一性,很多美術作品總局限于幾個著名戰役或歷史片段,對抗戰總體進程、趨勢的展現和人物氣質,以及必勝信念的描述有所不足。
二、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創作的難點在于民族精神的塑造
中華民族抗戰歷程太過于艱苦卓絕,歷史意味沉郁,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其過程復雜、所涉及事件太多,要從抗戰歷史中選取若干有代表性的情節和場景進行加工,是美術工作者在創作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創作成功作品的重要前提。就藝術創作的本質而言,抗戰題材的美術作品表現,不是簡單模仿和重現歷史,也不是僅對某些歷史場景、人物和事件做簡單圖解概括,而在于民族精神之塑造。
塑造什么樣的民族精神呢?身處現代的我們,可以通觀抗戰史和戰后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對抗戰之于現代中國的意義有深刻認識,但在當時,抗戰的人們并不能預料未來的發展,多憑保家衛國的本能和被欺凌、被奴役的仇恨而堅持抗爭,因此,在反映抗戰場景和人物時,盡管需要表現出艱苦卓絕,但應當在人物神態上展現出對敵人刻骨的恨和不屈的意志。
孫皓所作的油畫作品《平型關大捷》,所描繪的場景是八路軍將日軍逼入狹窄山谷,雙方短兵相接,我軍戰士盡管裝備落后仍奮勇向前,尤其是畫面中心,一名負傷戰士眼中仇恨的目光和不屈氣魄,令對面手握軍刀的日軍軍官感到膽怯,這是較好體現民族精神的作品。筆者認為,惟有塑造和展現不屈的意志,方可將歷史與現實銜接起來,體現偉大的抗戰精神和我們民族的脊梁。
三、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創作的要點在于突出人的因素
抗戰題材美術創作不是對歷史故事進行簡單圖解,其源于歷史而又高于歷史。當時,中國國土廣大、自然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因為抗戰而逐步走向團結。抗戰過程是中國人民逐步覺醒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抗戰題材美術作品的創作要點,是注重突出人的因素,突出中國各階層、各群體在“抗日”這個主題上的最大交集。
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并不是簡單陳述事實和說教,而是歷史的藝術再創造,是歷史事件的藝術化,具體事件不可改變,但藝術展現時,可以概括、強調,突出代表。當時的中國人民雖然在技術上落后敵人,但因最大限度發揮了人的因素和能力,方能堅持到底,現代的美術創作者也已開始在作品中體現出這一點。如王迎春、楊力舟的國畫《太行鐵壁》,并非敘述具體歷史事件,而是將歷史人物、普通將士、民兵和太行山融為一體,強化了人的因素,也深化了“太行鐵壁”之寓意。
四、結語
抗戰題材美術作品是中國現代美術史和美術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當代抗戰題材美術作品的創作有其難點,是在于如何深入刻畫和塑造民族精神,而創作的要點則應當突出人的因素。
參考文獻:
[1]陳美珍.永不泯滅的記憶——新中國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創作掃描[J].美術,2005(9).
[2]尚輝.抗戰題材美術詮釋中國現實主義精神[N].光明日報,2015-08-24(15).
作者簡介:
張 麗(1980- ),女,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任教于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講師,工藝美術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