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陳靜芳
【摘 要】京津冀一體化是促進京津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契機。將京津冀一體化當做一個重大事件來看待,借鑒事件營銷的模式,把文藝創作和文化生產、營銷與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緊密結合,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這樣一個廣闊的平臺,借助先進的現代傳播媒介,增強事件化互動傳播的連鎖反應、觸媒效應,形成一個良好的文化發展態勢。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事件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61-02
京津冀一體化是促進京津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契機,應該抓住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實現文化產業的重大突破和快速發展。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應該有一種前瞻意識和宏觀視野,從大的格局中,進行準確的文化功能定位;其次要有戰略意識,在文化發展中要有計劃、有側重、有目標地進行;最后要有營銷意識、市場意識,將文化作為產業來經營和生產。將京津冀一體化當做一個重大事件來看待,借鑒事件營銷的模式,把文藝創作和文化生產、營銷與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緊密結合,圍繞這一重大事件,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的融合發展。
一、事件化傳播的含義
事件化傳播,是對某些典型事件或重大事件進行人為的包裝和改造,以引起社會大眾強烈關注的傳播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圍繞具有重要社會影響力的事件,來進行有目的、有組織的引導式、新聞化傳播。它有兩層涵義,一是將重大事件或有意義的事件作為題材,改編加工成各種藝術作品;二是將傳播內容附著于重大事件之上,利用事件本身的影響力,借題發揮、借勢傳播。事件化傳播是近年來國內外比較流行的傳播方式,尤其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這種模式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蒙牛贊助超級女聲、王老吉賑災晚會捐款一個億、9·11事件后的相關紀錄片的拍攝等都是典型的事件化傳播。當下正在熱播的反腐劇《人民的名義》正是借助了反腐這一熱門話題,而被廣大觀眾所追捧。由此可見,事件化傳播已經成為當前文化傳播的重要趨勢。
二、事件化傳播的優勢
事件化傳播就是要通過事件來進行信息傳播和藝術創作。在當前的網絡化時代,網絡、博客、微博、微信等愈來愈迅捷的現代傳媒手段,很容易對某些重大事件形成迅速關注,這無形中對與此事件相關的一系列信息、人和事就起到了宣傳作用,也就具有了集中性、強化性的效果。在事件發生過程中或發生后,根據此事件進行文藝作品創作或進行文化產品的宣傳,就比較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和關注,能大大提高文藝作品的成功幾率和增強文化產品的宣傳效果。事件化傳播一般選擇以具有戲劇性、吸引力、獨特性的新聞事件為載體,所以在傳播過程中,媒體的參與度大大增加,可以產生爆發式效果。比如9·11事件發生后,由法國電影制作人朱爾·熱代翁和諾代·熱代翁兄弟制作的紀錄片“9·11”在美國CBS電視臺播出,該片于當地時間3月10日晚9點播放時,3898萬名觀眾都將電視鎖定在了這一頻道。尼爾森統計公司的調查數據表明,全美國三分之一的電視機在那一時間都在播放這部紀錄片。由此可見,事件化傳播具有天然的優勢,可以調動各種資源,形成一種合力或連鎖反應,顯著優化傳播效果。最近特別火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收視率,也是得益于事件化傳播的運用。本身反腐運動是全民關注的大事,網絡上對此劇的各種評價和重新演繹形成了熱點話題,吸引了年輕人的關注,形成了滾雪球式的傳播效應。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將會有眾多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發生,這些事件在發生之前就已經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發生之后的過程及結果必然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運用事件化傳播方式,對重大事件進行關注和傳播,本身就是媒體和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如果能進行藝術化的加工和運用,必然可以產生具有時代性和影響力的藝術作品,從而可以帶動京津冀地區的文化發展。比如雄安新區的建立、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等等事件,都可以產生眾多與此相關的電視節目、影視劇作品、微電影、紀錄片、攝影作品、繪畫作品以及文學作品等等。
三、事件化傳播的應用
事件化傳播是依靠具有社會影響力和強烈戲劇性、趣味性的社會事件來帶動文藝創作和文化產品生產的傳播手段。只要是和某一重要事件有關的內容,都具有傳播的價值和可能性,是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也是文化生產的重要動力。在以往的影視劇創作中,一直就有將真實事件改編成影視劇的傳統,尤其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影視劇頗受觀眾的喜愛。如《征服》、《末路》、《命案13宗》、《重案六組》等等。把真實事件改編成電影在韓國是一大特色,比如 《實尾島》、《斷箭》、《梨泰院殺人事件》、《熔爐》、《玩物》等揭露真實現實的影片,對韓國社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于影響到韓國法律的修改。根據重要的社會事件拍攝的紀錄片更是數不勝數,成為紀錄片創作的最主要類型。圍繞重要事件或社會中的事件性新聞而拍攝的短片或微電影也非常多,因為鮮明的真實性和現實意義,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比如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車四十四》,獲得了多項國際榮譽稱號,并且在網上形成了熱點話題。王東鑒拍攝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親情微電影《交易》,打動了無數觀眾,并引起了巨大社會反響。根據二戰新聞事件創作的一系列攝影作品,成為紀實攝影的永恒經典。以三峽移民為主題的劉曉東的油畫《三峽新移民》以2200萬的拍賣價,創下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紀錄。
當前的文藝創作缺少關注度、吸引力和社會反響,影響了文藝創作的社會效益,文藝創作者缺少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對社會事件的藝術轉化,從而降低了藝術創作的活力和創新性。文藝創作者面對變化迅速的社會現實卻顯得較為消極和滯后,無法進行前瞻性的預測和把握,導致文藝作品缺少現實意義和新鮮感,喪失了文藝創作的活力。文藝創作者應該重視對事件性新聞的改編,增強文藝創作的社會影響力,重新找回文藝創作的自信心和動力,創作出更多與時俱進的文藝作品。
京津冀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有相應的文化支撐,以此來呼應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化。深圳特區的建立會形成特區文化,而京津冀一體化的形成,也會形成京津冀文化。這種京津冀文化的體系主要體現在以北京為主體,以天津和河北為輔助,形成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文化特質。以燕趙文化為核心,進行新的文化定位,形成有影響力的文化創作。在這個過程中,事件化的推動作用是非常大的。由現實發生的重大事件來衍生出相關的文化產品,這種文化產品一定是多樣化的、豐富多彩的、引人注目的。比如影視劇、電視欄目、電視紀錄片、微電影、網絡劇、網絡欄目等等。京津冀的一體化發展是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變化和觀念變化,也會形成新的文化群落和生態。它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全國、全世界的關注,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重要事件。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文藝工作者和文化企業應該重視事件化傳播的激勵作用和帶動作用,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將有用的社會事件充分利用和放大,獲得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利用事件化傳播來加強文化交流和互動,加強協調和合作,加強文化的凝聚力和推動力,為京津冀地區的經濟、政治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http://baike.so.com/doc/1586463-1677003.html
[2]徐阿兵.論新世紀小說創作的“事件化”傾向[J].文藝爭鳴,2007,(10):55-58.
[3]魏立堯,陳凱.淺議事件營銷策略[J].商業時代·理論,2005,(27):50-52.
作者簡介:
王 強(1979-)男,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電影學專業,研究方向:影視理論與影視批評,職稱:副教授;
陳靜芳(1984-)女,河北石家莊人,本科生,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創作,職稱:講師。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聯課題: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的“互聯網+事件化”文化產品“觸媒效應”研究階段成果,課題編號:201602130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