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禹
俗語說“上陣父子兵”,父子血脈的延續是家國傳統固守的價值觀念的根基。在面對強敵侵犯時所表現出的同仇敵愾,為保護家園寧死不屈的不共戴天,父子所表達的情感已超越了單純的血統捍衛,更多的是寧為玉碎的尊嚴訴求。
在劇團排演的大戲《大稻埕》中,由我飾演其中的父親——林天來。這個戲建構在清政府甲午戰敗后,喪權辱國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人的大背景下。歷史風云所裹挾的家庭,破碎者何止千萬,林天來的家庭就是其中之一。編劇曾學文以其職業敏感度,從林家的奮斗前史中挖掘出林家的典型性,一個威嚴捍衛家族道義的舊式家長,三個性格迥異,志向不同的兒子,本想安生于世而難以成全,面對外敵脅迫勇于抗爭。典型的角色,復雜的性格脈絡,人物豐富的前因后果,一家四個男人,撐起中華民族一介硬漢的脊梁。
這個人物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盡管我在生活中也是一個父親,但今時彼時,所有經歷,那些能賦予人格獨特性的元素盡皆不同。因此初接劇本,我有些惶恐不安,塑造“林天來”,如何能讓觀眾信服?如何讓自己感動?都是我應該謹慎思考,勤下苦功的地方。
為此,我閱讀了相關的歷史讀物,并走到同安——“林天來”的緣起地,感受劇中人物所走過的路。這是一條為求謀生而遷徙跨越海峽的路,坎坷崎嶇的漂泊奠定了林天來作為硬漢的性格基礎,也是他屢臨大事而不慌的依據。從同安到臺北大稻埕,從一無所有到成郊商會長,林天來達成了一個男人的創業夢想。然而,家庭環境是另外一個闡述林天來的角度,硬漢未必不柔情,他的膝下三子,伴隨他的創業之路,從艱辛到成功,不同的生長環境鍛造了三個不同性格的兒子。
此時若再說“上陣父子兵”,父親林天來的內心必然是糾結的。初到大稻埕草創事業,老大誕生于此,面臨艱難困苦林天來所表現的強悍本性,卻使得老大懦弱無能;顛沛流離的起伏不穩定,老二生于此時,正值林家難以為繼,老二的身體受此影響,羸弱不堪,加之后天母親的過分寵愛,使得老二更像是一個放縱的浪蕩子;而老三,這個秉性最似林天來的兒子,勤學刻苦,儒雅翩翩,最終成為了林天來最為看重的將來。三子各個不同,當臨險境,誰堪上陣攜手?

林良禹

《大稻埕》中飾林天來

時間不允思考,局勢不容分說。林家的命運來不及謀劃,就隨臺灣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后落入日本人的彀中。上陣勢在必然,父子同心通力,也在外力的緊緊逼迫下聯系在一起。作為家長,只想穩定保全家庭,然而老三——這個最為看重的斯文讀書生,卻棄筆從戎走向反抗的陣營,他的反抗如同戲中那顆手雷一般,引爆了全劇的矛盾點。戰與和不再是問題,家族的分裂與彌合全在林天來手中,當外界義民波瀾涌動,林天來也從中嗅到了不可挽回的尊嚴掃地。瓦全的家族夢想從來不是一個有著錚錚鐵骨的中國人應該的做法。于是,他從對老三的嚴訓到為其療傷的心疼,諒解既緩和了父子的矛盾,也使得彌合家族裂痕,父子兵齊心上陣成了可能的事。林天來與老三,既是父子兩個不同個體,也是價值觀、世界觀相一致的家庭個體,當統一了思想的父子再次在最后一場重逢,全然沒有了恐懼,只有無畏的抗爭。
導演在劇情細節的敷衍上并不曾過多去升華這樣的抗爭有何等偉大,父子情感的沖突與融合正好體現出在強權一步步威逼下所反應出的關愛。盡管時局所限,這等關愛未必從容,但這等真情流露,恰恰是對生命的謹慎思考后,所詮釋出來的真誠。父子兵到此時,已然擁有彼此的相互站隊。而另外的兒子——老大的懦弱是父權下的犧牲,他并不乏骨子基因里的不屈,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敢使他敢于跟隨父輩的足跡,無論是逃離還是抗爭,固守家庭陣營使其更像是傳統中國男人的中庸典型。在這里就說到了另外一個“浪蕩子”老二。
人物小傳所設定出的老二誕生成長,刻畫出一個不學無術,只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老二形象。然而人人皆有其珍愛之處,那個柔軟的地方隱藏了刻骨銘心的情感寄托。這個沉迷于鴉片,對強權無所謂臣服與否的男人,內心希翼的也只是茍全于亂世的安穩。他看似破敗不堪的身軀,當心中珍愛之處被人侵犯,也會無所畏懼發出吶喊,在不愿意將自己所愛葬送在這個時代的時候,表達出自己應有的姿態。
父子兵陣營的逐步強大,對于時代而言,是一個隱喻。在鐵蹄踐踏下紛飛的血肉,站著死去,捍衛民族的尊嚴才是應有的態度。正是這樣一個看似強大的外界壓力,反而激發起全民族的內心熱血,多少父子,以血脈相承為己任,卻不惜斷舍離而放棄一切。這種放棄是小家的傾覆,卻是民族種姓的成全。作為一個演員,細細思考了其中父子隱含的關系脈絡,更是讀懂了那個時代所不堪承受之重,小家與大愛,國仇與家恨,無數情感絲絲如雨撲面而來,卻令人難以呼吸,想必,這就是林天來這個人物在內心所沉淀的角色內核。
林天來的心路歷程,想到如此,于是煌煌立于舞臺之上。理清了人物的內心情感遞進,鮮活的人物在表現上便跳脫了戲曲程式的呈現局限。平常我是以花臉應工,但在這個人物的表演上,我更多的用老生程式來表現,另一方面,這個人物又絕非拘泥于傳統程式的表演,人物的復雜性讓他自程式而引申到自然,那種因心流露的表演語境,讓林天來不同于以往我所飾演的角色。
該劇由臺灣著名導演李小平指導,非常感謝他,在排戲過程中為我開啟一扇另眼看人物的窗口,角色的立體分析,戲劇發展的情感遞進等等。從林天來身上,我感知的不止是家仇國恨,更是一種痛苦,一種孤獨,那種“上陣父子兵”的無奈。
最后一場戲拉響炸彈,林天來的內心是平靜的,風卷大浪,何處是故鄉,何處又不是故鄉!
